憑著「不賣隔夜肉」的口號、定時打折,甚至 「免費送全場」的促銷方式,錢大媽生鮮超市火遍大江南北,用8年時間在全國的門店數量突破 3000 家。
不賣隔夜肉,賺人氣不賺錢
9月1日,央視財經報道稱,「錢大媽」生鮮超市憑藉「激進」的打折方式,吸引了大量客源,不少消費者養成了特意等到打折時間來光顧的習慣。
瀟湘晨報記者曾在晚上8點半走訪長沙市一家錢大媽門店,店內擠滿了來「撿便宜」的大爺大媽和剛下班的白領,不少人都是沖著打折來的。雖然門庭若市,但是實際上,經過一天的銷售,顧客們可選擇的商品也並不多了。「晚上過來基本只能買點蔥姜蒜和土豆什麼的,蔥也沒有很新鮮了。」長沙市民宋女士說道,她直言,「感覺也占不到什麼便宜。」
對此,店家也有無奈,因為錢大媽的經營模式,直接導致了一些加盟店的虧損,門店菜賣得越多,虧損就越大,有門店為了減少虧損,會儘可能地控制每天的貨量。
「錢大媽的模式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最不合理的有兩個,一個是錢大媽規定了每天必須進貨的品類和最低限量,一個是不少產品的拿貨價遠高於市場價。」 廣東加盟商潘志強說道。不同地段的消費者需求是不同的,強制進貨導致不少貨賣不出,加盟商只能自負虧損;為了吸引客源,哪怕拿貨價高於市場價,加盟商也只能降價。
潘志強告訴記者,在開店初期,為了引流,錢大媽要求門店必須以進貨價售賣,當然也會有一定的補貼來減少加盟商虧損。一段時間後,錢大媽會以客流量為主要指標,對門店進行評級,評級較高的門店可以在規定區間內提價,加盟商為了提升售價級別,不計成本地打折以吸引客流量,最終形成了一個「賣得越多,虧損越多」的怪圈。
加盟商網上「控訴」被起訴索賠
近日,一位叫「三姐」的加盟商在抖音控訴錢大媽的視頻火了,她表示自己賣了一套房子,加盟了2個錢大媽門店,卻一直虧損。門店從2020年5月開始營業,經營了11個月,基本月月虧損3-5萬元,總投入高達170萬。然而沒過多久,「三姐」的賬號就已註銷,相關視頻也被刪除,傳言三姐小號告訴大家,錢大媽用200萬與她達成了和解。
瀟湘晨報記者了解到,「三姐」真名張海燕,目前她的兩家門店都已關閉,其中一家門店已經改為餐廳。「當時簽的合同里包括一份禁業協議,協議規定,兩年內,我和我的直系親屬都不能再做生鮮,也不能將門店轉給同行,甚至不能去生鮮店鋪做僱員。」「三姐」說道。
而對於網傳的「兩百萬和解」,「三姐」表示並無此事,並且在9月2日上午,她收到了法院傳票。「三姐」告訴記者,廣州市錢大媽農產品有限公司表示,因為「三姐」在網上發布的信息,全國有59家加盟商停止加盟,所以「三姐」被以誹謗罪告上法庭,並要求賠償200萬。
三姐的血本無歸的遭遇並非個例,抖音評論區、百度貼吧上的錢大媽加盟商早已「虧」聲一片,比如,有人加盟錢大媽的店鋪,一年投入80萬,卻一直在虧損,只能十幾萬低價轉讓;比如有人加入錢大媽3個月虧了50萬,目前店子還關著轉不出去;比如,做到百店前五,但仍然在虧錢……
虧損案例這麼多,為什麼還有不少人排隊加盟?有加盟商向記者透露,在招商時,錢大媽強調其閉店率在3%-5%,毛利率在20%左右,不少人都是被這看似穩健的經營模式吸引進來。
狂攬加盟費 錢大媽遭質疑後緊急發聲
「瘋狂」打折現象背後,品牌方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錢大媽」官網顯示,2021年2月「錢大媽」的門店數就已經超3000家,按單店加盟門檻30萬元推算,「錢大媽」品牌方就有9億元的資金沉澱,疊加數量眾多的門店每天產生的現金流,讓品牌方獲得了巨大的利潤。
公開資料顯示,錢大媽於2012年4月成立,銷售蔬菜、生果、生肉及雞蛋等,以「不賣隔夜肉」的口號而知名。在成立初期,錢大媽「新鮮」、「實惠」的經營理念直擊消費者的需求點,吸引了大波粉絲,並也完成了初步擴張。
2017年,各路創投開始尋找項目,有一定門店數量基礎的錢大媽也開始牽手資本。2017年6月份,錢大媽完成A輪融資,投資方是啟承資本。2018年5月和7月,錢大媽分別獲得了B輪和C輪的融資,投資方包括弘章資本、高榕資本和啟承資本。到2019年年底,錢大媽再次獲得了近10億元的D輪融資。此外,有消息稱,錢大媽擬香港IPO上市,募集資金在31億至39億港元之間。另外,錢大媽還計劃在IPO前的一輪融資中籌集20億元人民幣,令其估值可進一步提高至最多250億元。
針對相關質疑,錢大媽也在9月2日回應,表示將對加盟商給予更多切實的幫扶, 「加盟商經營不善」情況也並非普遍現象。對於一家新開的門店,前面3-6個月通常稱為「爬坡期」,期間公司與加盟商共同培育市場,並為每個門店提供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幫扶;從近期數據來看,度過爬坡期的門店,華南區盈利率超過90%,其他區域超過80%。
而對此回應,不少加盟商並不滿意。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69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