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決策樹剪枝演算法
決策樹剪枝是為了避免過擬合而產生的一種方法。決策樹剪枝可以看作是一種減小模型複雜度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去除一些決策樹分支來讓模型更加簡單。
常用的決策樹剪枝演算法包括預剪枝和後剪枝。下面分別介紹這兩種演算法。
二、決策樹剪枝代碼matlab
matlab中已經封裝好了決策樹剪枝的功能,可以直接調用相應的函數。一個簡單的決策樹剪枝代碼如下:
% 導入數據 load fisheriris X = meas(:,3:4); Y = species; % 構建決策樹 tree = fitctree(X,Y); % 決策樹剪枝 prunedTree = prune(tree,'Level',2);
三、決策樹剪枝的原因
決策樹剪枝的原因在於過擬合。在訓練集上的表現很好的決策樹,可能因為過度擬合而在測試集上表現較差。
決策樹的特點是可以無限分裂,導致決策樹的深度很深,這樣對於小數據集容易過擬合。此外,在建立決策樹的時候,往往為了提高精度而選擇了一些具有較少信息的特徵,這些特徵與真實的分類標籤之間可能存在雜訊和過度適應的可能性。
四、決策樹剪枝的方法
常用的決策樹剪枝方法有預剪枝和後剪枝兩種方法。
1. 預剪枝
預剪枝是在訓練數據構建決策樹的時候,通過限制特徵選擇或者分支的數量來避免過擬合。預剪枝的方法比較直接,簡單易行。其缺點是可能會丟失較多的信息,導致欠擬合。
2. 後剪枝
後剪枝就是在訓練數據構建好決策樹之後,通過剪枝來減少過度生長的部分。後剪枝的方法相對複雜,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數據信息。
五、決策樹剪枝的目的
決策樹剪枝的目的是提高決策樹的泛化能力。通過減少一些分支,防止過擬合,提高模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剪枝後的決策樹模型更加簡單,對新數據的適應能力更強。
六、決策樹剪枝方式包括
常見的決策樹剪枝方式包括預剪枝和後剪枝。預剪枝是在訓練數據構建決策樹的時候,通過限制特徵選擇或者分支的數量來避免過擬合。後剪枝就是在訓練數據構建好決策樹之後,通過剪枝來減少過度生長的部分。剪枝的過程可以通過閾值和幾何方法來實現。
七、決策樹剪枝代碼
決策樹剪枝代碼的實現方式因工具而異。matlab中的決策樹剪枝代碼如下:
% 導入數據 load fisheriris X = meas(:,3:4); Y = species; % 構建決策樹 tree = fitctree(X,Y); % 決策樹剪枝 prunedTree = prune(tree,'Level',2);
八、決策樹剪枝例題
假設有一個數據集,包含10個樣本,每個樣本有3個特徵,分為兩類。構建決策樹後,進行後剪枝來提高模型魯棒性。具體方法如下:
- 將數據集按照80-20的比例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
- 基於訓練集構建初始的決策樹模型。
- 對決策樹進行後剪枝。
- 使用測試集進行決策樹模型的評估。
- 比較剪枝前後模型的效果。
通過後剪枝,決策樹模型變得更加簡單,適應能力更強。
九、決策樹剪枝怎麼畫
決策樹剪枝之後,可以使用graphviz工具將決策樹畫出來。具體操作如下:
- 安裝graphviz工具。
- 在程序中調用graphviz工具。
- 用dot語言描述決策樹。
- 使用graphviz工具將dot語言描述的決策樹轉化為圖片。
其中,dot語言是一種類似於XML的文本語言,用於描述圖形。可以使用python的GraphViz庫來調用graphviz工具。
十、決策樹剪枝的基本策略
決策樹剪枝的基本策略有以下幾個:
- 選擇剪枝結點。在決策樹上選擇一個結點作為剪枝點。
- 計算錯誤率。計算在剪枝點上將該結點替換為葉子結點的誤差率。
- 計算置信區間。計算剪枝點上將該結點替換為葉子結點的置信區間。
- 對比誤差率和置信區間。若剪枝後誤差率不變或者減小時,且置信區間不包含0,則進行剪枝,否則繼續向下。
- 剪枝。在決策樹上剪去該結點,將該結點替換為葉子結點。
- 繼續剪枝。重複上述步驟,直到無法繼續剪枝為止。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59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