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劇院設計,大劇院設計任務書

本文目錄一覽:

如何評價國家大劇院的設計

國家大劇院從一個整體上的設計來看,還是非常的漂亮的,而且單個個體還是真的是有一些特別的先進性的思想在裡面,而且傳遞的文化還是非常先進,特別是他那種半橢圓的球形的設計。

而且這種現代建築風格的設計,有一些他自己的獨特之處,他的很多方面,解決了大量的技術材料藝術等各方面的問題,而且正是由於他的這些非常獨特的想法以及設計理念,設計出了這種,特別像一個巨大一樣的國家大劇院。

從審美上看,我個人看法是非常的難看,而且與附近的古建築風格完全不相搭配,特別的不搭配,而且這種尷尬正是充分的表現出了它與傳統建築風格以及文化的切割,但是切的有點十分的厲害,這也是我十分不認同的原因。

從公共資源利用上,這個國家大劇院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而且這幾年一直沒有發生任何的事故,真的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且這個設計風格也符合一些上層人物的要求完全取決於上層人物對這個建築風格的認同。

做建築的都知道,任何建築其實都與政治社會有很大的關係,而且只有最大的力量才能構建成這樣的風格。不是僅憑几個人以及普普通通的一個群體,老百姓說的算的,而且這樣的風格也在證明著的是政治體制以及政治力量。

其實一些建築我們沒有看順眼,是因為我們看的時間太短了,如果讓我們看50年100年,我們也會習慣,而且這些建築物也會成為古建築,所以說時間可能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

國家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國家大劇院是由誰設計的?

國家大劇院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佔地11.89萬平方米,國家大劇院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中國的國家大劇院的形象,其設計靈感來自一位中國建築設計師齊康。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10.5萬平方米,地下附屬設施6萬平方米。設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藝術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設施,工程概算總投資26.88億元,建設工期4年。

國家大劇院的建築設計方案是由法國巴黎機場公司設計,清華大學配合的,設計師為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施工圖的國內設計單位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施工總承包單位為北京城建集團、香港建設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團聯合體,工程監理單位為北京雙圓工程監理公司。

國務院於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項建設國家大劇院,1999年7月最終選取了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的建設方案,其設計方案經過兩輪三次修改。

安德魯將他的大劇院方案形容為「湖上仙閣」。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橢球體建築,在冬天水池可作為滑冰場。大劇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與地鐵的出站口相連通,通道的玻璃頂則是水池的池底,觀眾在進入劇場前就能體驗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覺。

劇院內含一個容納2500人的歌劇院、容納2000人的音樂廳、容納1200人的小劇院和一個小型實驗劇場。歌劇院主要演出歌劇、舞劇、芭蕾舞,有觀眾席2500座。音樂廳主要演出交響樂、民族樂,有觀眾席2000座。戲劇場主要演出京劇、地方戲曲、話劇、民族歌舞,有觀眾席1200座。小劇場主要演出實驗話劇、小型戲劇,有觀眾席 500座,總座席6000多個。其它配套設施還包括:藝術展廊、表演藝術研究交流部、藝術商店、地下停車場等。國家大劇院建築四面水池環繞,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整體上體現了21世紀世界標誌性建築的特點。

中國大劇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線組成,宛若水中仙閣。灰色的鈦金屬板和玻璃組成的立面與晝夜的光芒交相輝映。這兩種材料的顏色在不同的時間裡變幻莫測。玻璃幕牆如同拉開的幃幕,使建築物內部的劇場、通道和展廳依稀可見。同時,部分區域在鈦板的覆蓋保護下又顯得更為隱秘。

這一設計從地下層開始,最底層是歌劇院的舞台部分,最上層全部都用於停車場和技術場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層,即在湖面和花園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門廳。

在地面層坐落著三幢建築:歌劇院、音樂廳和劇場,它們由道路區分開,彼此以懸空走道相連,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築是一個巨型殼體,它覆蓋、庇護、包圍和照亮著所有的大廳和通道。自然的貝殼造型保證了它的堅固度。儘管殼體的最大長度達218m,但厚度卻不超過3m。這一設計既輕盈又不會對玻璃天篷有所遮蓋。

遊客和觀眾從長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車場進入大劇院時會發現他們的頭頂之上是一片淺淺的水面。它根據四季和時辰而變換色彩。在冬季,它結成半透明的冰層,點綴著溜冰愛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築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構成了大劇院的外部景觀。大劇院南部入口與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 之處,這樣便於組織內部的技術 *** 通入口。

任何布景卡車都無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門都不會向外部顯露內部的服務區域,否則會完全破壞建築和街區的魅力。當人們沿著長安街前行時會發現,大劇院不會以自己的巨大體量對人民大會堂造成壓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建築,它們分別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

北京的國家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國家大劇院位於人民大會堂西側,佔地11.89萬平方米,國家大劇院由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主持設計,中國的國家大劇院的形象,其設計靈感來自一位中國建築設計師齊康。位於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側,總建築面積約16.5萬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築10.5萬平方米,地下附屬設施6萬平方米。設有歌劇院、音樂廳、戲劇場以及藝術展廳、藝術交流中心、音像商店等配套設施,工程概算總投資26.88億元,建設工期4年。

國家大劇院的建築設計方案是由法國巴黎機場公司設計,清華大學配合的,設計師為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施工圖的國內設計單位是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施工總承包單位為北京城建集團、香港建設有限公司和上海建工集團聯合體,工程監理單位為北京雙圓工程監理公司。

國務院於1998年4月正式批准立項建設國家大劇院,1999年7月最終選取了法國著名建築師保羅?安德魯 的建設方案,其設計方案經過兩輪三次修改。

安德魯將他的大劇院方案形容為「湖上仙閣」。這是一座坐落在近乎方形的大水池中的橢球體建築,在冬天水池可作為滑冰場。大劇院的主要入口在北面,與地鐵的出站口相連通,通道的玻璃頂則是水池的池底,觀眾在進入劇場前就能體驗一下在水面下行走的奇妙感覺。

劇院內含一個容納2500人的歌劇院、容納2000人的音樂廳、容納1200人的小劇院和一個小型實驗劇場。歌劇院主要演出歌劇、舞劇、芭蕾舞,有觀眾席2500座。音樂廳主要演出交響樂、民族樂,有觀眾席2000座。戲劇場主要演出京劇、地方戲曲、話劇、民族歌舞,有觀眾席1200座。小劇場主要演出實驗話劇、小型戲劇,有觀眾席 500座,總座席6000多個。其它配套設施還包括:藝術展廊、表演藝術研究交流部、藝術商店、地下停車場等。國家大劇院建築四面水池環繞,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整體上體現了21世紀世界標誌性建築的特點。

中國大劇院的造型完全由曲線組成,宛若水中仙閣。灰色的鈦金屬板和玻璃組成的立面與晝夜的光芒交相輝映。這兩種材料的顏色在不同的時間裡變幻莫測。玻璃幕牆如同拉開的幃幕,使建築物內部的劇場、通道和展廳依稀可見。同時,部分區域在鈦板的覆蓋保護下又顯得更為隱秘。

這一設計從地下層開始,最底層是歌劇院的舞台部分,最上層全部都用於停車場和技術場地。地下部分的最上層,即在湖面和花園以下是入口、道路、步行走廊和門廳。

在地面層坐落著三幢建築:歌劇院、音樂廳和劇場,它們由道路區分開,彼此以懸空走道相連,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築是一個巨型殼體,它覆蓋、庇護、包圍和照亮著所有的大廳和通道。自然的貝殼造型保證了它的堅固度。儘管殼體的最大長度達218m,但厚度卻不超過3m。這一設計既輕盈又不會對玻璃天篷有所遮蓋。

遊客和觀眾從長安街的「雨亭」以及停車場進入大劇院時會發現他們的頭頂之上是一片淺淺的水面。它根據四季和時辰而變換色彩。在冬季,它結成半透明的冰層,點綴著溜冰愛好者留下的道道弧痕,建築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構成了大劇院的外部景觀。大劇院南部入口與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 之處,這樣便於組織內部的技術 *** 通入口。

任何布景卡車都無需在外部停靠,任何大門都不會向外部顯露內部的服務區域,否則會完全破壞建築和街區的魅力。當人們沿著長安街前行時會發現,大劇院不會以自己的巨大體量對人民大會堂造成壓抑。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建築,它們分別代表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時代 。…

中國國家大劇院採用了哪個國家的設計師的方案?

法國建築設計師 保羅·安德魯

是誰決定了國家大劇院的LOGO

推薦下文,供參考。

關於國家大劇院LOGO的爭議

(2008-03-11 14:13:46)

最近設計界有幾件大事產生了不小的波動,先是英國的奧運會標誌,引起英國民眾的強烈不滿。接著又是中國國家大劇院的標誌,眾人議論紛紛,關鍵的問題是該標誌出自華人頂級設計師陳幼堅之後,有個說陳幼堅江郎才盡,有人說是中國 *** *** 了陳幼堅,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作為普通的民眾,你們是如何看待這件設計的?

下面是我們著名設計師對國際大劇院的標識評論,也許代表了大部分設計師的觀點。

肖勇評述 國家大劇院標識

標誌設計的手法是表現建築本體,大劇院的建築與地面是不可以剝離的,

而標誌沒有找到建築的精髓和抽象美感,簡單的外形則造成不恰當的繁複組合,

就作品本身解讀如下:

目前特點:

1 誤導建築本體,整體造型孤立,

2 封閉,缺乏張力與活力,

3 輕飄,繁複,缺乏時代美感

4 色彩造型難與建築美感相媲美。

具體癥結在於:

1內形的延伸形變為主題結構,違背了建築主體造型特點,」孕婦「形態尷尬呈現,

2表現倒影的等線形單調機械,是60年代構成主義的殘像,沒有表現水韻美感,因而時代性喪失,

3右側 延伸成的月牙形誤讀為某宗教圖形的歧義,中間斷線則造成對其的詆毀,

4橢圓的外形,由於造型孤立而封閉,不是有生機的太陽,而酷似輕飄縮癟的西紅柿,

公眾會有自己的判斷,但從視覺設計語言來講,

其不恰當的標誌造型演繹無法表達建築的主體美感和象徵意義。

更難以用標誌符號來體現一個國家級文化中心的形象。

國家大劇院是北京新的人文景觀,現代的建築被濃縮為縮癟的西紅柿,

怎能體現時代的美感和首都的形象意義?

如此的齷齪與委瑣,是誰的傑作已經無關緊要了。

任何違心的辭藻都無法掩飾其設計的無為和無奈。

首都20世紀城市新形象的又一遺憾,視覺污染指數增高。

而陳幼堅本人則是這樣闡述的:

標誌形象「燈籠怎麼看都開心」

設計師陳幼堅認為,標誌「是雕塑也是藝術品」。據他介紹,國家大劇院標誌運用了大劇院的正面透視線條,每條線都從原來的建築設計上提出來。設計時著意實現上下對稱,令大劇院「好像浮在水上的明珠」。運用簡潔的有腳字體,則意在表現「大劇院的現代感」。

陳幼堅表示,標誌乍看上去似乎沒有中國元素,但這種元素是內在的:識別設計選用了紅色,「代表中國的精神狀態」;整體看則「像一個燈籠」,「怎麼看都處於開心、喜慶的狀態」;同時還含有「中國五行裡面的和諧概念」。

設計理念尊重建築,雅俗共賞

陳幼堅透露,自己的設計公司受大劇院委託,曾先後出了十幾個方案,有些抽象,有些具象。但經過大半年的琢磨,他的考慮是:自己的設計「不可能超越建築設計」,「改動太多對安德魯(大劇院總設計師)不禮貌」,「做得讓老百姓一看就懂又怕俗氣」。陳幼堅最終決定以體現安德魯的概念為主,並要「雅俗共賞」。他稱最欣賞安德魯的設計中白天、黑夜是「兩種美態」;四季氣候不同,在大劇院里也都有不同的感受,「空間的處理很微妙」。大劇院的標誌從三維立體建築變為二維平面的LOGO,陳幼堅表示:「看上去很簡單,但恰當處理線條,不要過火,表達內涵為重則需要很謹慎」。

評選故事海選未果,專家勝出

陳幼堅表示,為大劇院設計標誌「沒有獎金」,因為那是「為國家做事」。國家大劇院副院長鄧一江介紹,巨蛋的標誌設計要求體現「海納百川、精益求精」的精神。標誌設計的徵集面向全社會,評選經歷了數輪甄選、反覆修改,大劇院還為此成立了專業評審委員會。

在第一輪評選中,5家知名廣告公司提供方案達28種,但評委在入選方……

中國大劇院是誰設計的?

世人矚目的國家大劇院的設計方案雖未正式公布,但經過兩年的徵集和評選,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的設計方案最終獲得通過。這一「水中巨蛋」型的設計與天安門周圍嚴整的建築群形成巨大反差,可以想像,建成後的國家大劇院將是一個卓然而立的新世紀的象徵。

國家大劇院設計的特點和功能

【這是對設計者的採訪】

安德魯:古老的建築在古老的城市裡有獨特的價值,它們必須存在,但同時它們也必須能夠容納新的建築,要把新的東西和舊的東西融合在一起看,我們現在這個建築(國家大劇院)利用了大量的空間,水面、樹木,包括我們的紅牆都在和周圍環境進行呼應。

它本身並不是炫耀出獨立的建築物,而是融入到了這空間裡面。就這建築來說,它非常尊重北京的空間和規劃的要求,尤其是比如像「對稱」這樣的空間(設計)理念,它是絕對遵循的。我不知道你有沒有去過北海的白塔,你從白塔那看國家大劇院,是一個相當美麗的建築。

無論是烏雲也好、藍天也好,它都作為一個建築物存在,你不會看到不協調,就好象它屬於這個空間一樣,所以看上去相當美,感覺相當好。我們這個建築,不是在看歷史的東西、看舊的東西,不是往後看,是在往前看,它的整個設計理念是在向前看,這是一個很現代化的建築,功能很齊全,但你看上去是一個很清靜的建築,是一個很寧靜的設計。

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和中國庭園一樣

【繼續廢話】

國家大劇院「巨蛋」建築的球體與地面的結合處,看不到任何入口,其接觸面在一個水平面上,宛若一灣微瀾不興的水湖。這樣一來,在觀者的眼裡,國家大劇院儼然是一座神秘的「湖上神閣」。那麼,人們不禁要問:入口處在哪裡呢?按圖索驥,在設計圖上仔細尋找,才發現,入口處就在橢圓體的周邊,向下進入。所有的通道都是由地下進入的。大劇院的內在構造,包括了三個建築:一個是歌劇院,一個是音樂廳,一個是劇場。三者由通道分開,又由這些通道懸空連接。問題也因此而生:所有的觀眾都得由地下進到室內。

再從建築環境來看。

天安門廣場的所有建築,呈現出一種「凹性」的文化構成。北部的天安門、新華門,南部的前門箭樓、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後來建造的毛主席紀念堂,西側的人民大會堂,東側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建構了一個「凹性」的、與天體相對應的、以接納和接受能量為主旨的文化格局。人民英雄紀念碑雖然以一=柱=擎=天、挺拔而立的巍巍形象矗立於廣場中央,威嚴肅穆,但它的頂蓋卻也是凹陷的,它不是埃及的那種指向空宇的方尖碑,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常見的承露盤式的,隨時承接來自天宇的陽光雨露。如今又要在人民大會堂的西側再建一座球體形的「巨蛋」建築,在整體看來凹性文化的大格局中,出現一座凸形建築,這樣的一座建築,是否能與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觀念、能否與周邊的整體文化環境達到協調與統一呢?

在與安德魯先生短暫的見面之後,我們通過e-mail進行過聯繫。我問他對中國的文化了解多少,他說他對中國的文化並沒有很深的了解,也沒有必要去了解。因為他的建築是憑藉靈感的飛翔來構思的,他的靈感告訴他,在這塊既定的地方應該放一個「球」,那他就在這裡放一個「球」,「球」就是最好的選擇。我說,一座建築如果不能與當地的文化相協調,設計者如果沒有文化的概念的話,會不會給人一種硬搬到這裡來的感覺呢?他開玩笑地說:「你們中國人能在我們盧浮宮蓋個金字塔,我們為什麼不能在天安門廣場蓋個巨蛋呢?」從他的這句話里可以看出,他這個人的個性既強硬、又武斷。但不管怎樣,他的這個設計實在令我疑慮重重。

下面,我們再從他的設計本體來做些分析。

首先,這個球體的設計,就像是一個被按在地上的「巨蛋」。雖然它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部分建在地下,但它卻並不像是從地下長出來的,而給人一種把雞蛋硬壓在地面上的感覺。其次,設計中的中國國家大劇院的入口,都是由地面進入地下再到室內,整個建築三分之一建在地下。這樣一來,劇院的動線就顯得不夠好。像劇院這樣的建築物,如果在設計時忽略了動線的合理,……

國家大劇院設計的特點和功能

國家大劇院外部為鋼結構殼體,呈半橢球形,平面投影東西方向長軸長度為212.20米,南北方向短軸長度為143.64米,建築物高度為46.285米,比人民大會堂略低3.32米,基礎最深部分達到-32.5米,有10層樓那麼高。

1、大劇院殼體由18000多塊鈦金屬板拼接而成,面積超過30000平方米,18000多塊鈦金屬板中,只有4塊形狀完全一樣。鈦金屬板經過特殊氧化處理,其表面金屬光澤極具質感,且15年不變顏色。中部為漸開式玻璃幕牆,由1200多塊超白玻璃巧妙拼接而成。

2、橢球殼體外環繞人工湖,湖面面積達3.55萬平方米,各種通道和入口都設在水面下。行人需從一條80米長的水下通道進入演出大廳。

3、為防止雨滴落在面積有十個足球場大的穹頂上產生的噪音,清華大學進行了反覆實驗後。實驗表明,若不進行有效的防噪處理,當雨水降落時整個穹頂內的聲音將猶如萬鼓齊鳴。而劇場與劇場之間、劇場與場外之間的防噪音問題,也因使用了一種叫「音閘」的技術。

擴展資料

國家大劇院造型新穎、前衛,構思獨特,是傳統與現代、浪漫與現實的結合。大劇院龐大的橢圓外形在長安街上顯得像個「天外來客」,與周遭環境的衝突讓它顯得十分搶眼。

這座「城市中的劇院、劇院中的城市」以一顆獻給新世紀的超越想像的「湖中明珠」的奇異姿態出現。國家大劇院要表達的是內在的活力,是在外部寧靜籠罩下的內部生機。一個簡單的「蛋殼」,裡面孕育著生命,大劇院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與另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

參考資料來源:國家大劇院-關於我們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5852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小藍的頭像小藍
上一篇 2024-12-15 12:50
下一篇 2024-12-15 12:5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