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小秘書的郵箱收到了一封來自學員「help me」的郵件,他需要編製未來十年公司的固定資產預算,關鍵預測節點是新增固定資產的增量和現存固定的折舊,並且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費用數據。

小秘書看完之後心裡在想,固定資產預算邏輯簡單清晰,而且一般公司對固定資產都採用直線法折舊,怎麼學員用最簡單的Excel做也遇到困難了呢?
後來跟學員詳細聊了一下,發現即使是邏輯簡單的場景,當遇到數據量大的情況時,Excel很難去進行運算了,可能剛打開就出現not responding的彈窗。
根據學員反饋的信息,我們聯合老師梳理出他的痛點,主要體現在:
- 數據量大。該公司的固定資產有1400多項(還不包括預算增加的固定資產),如果出具未來10年逐月的預算,那麼數據矩陣就是1400(項)*10(年)*12(月)=16.8萬的數據量。如果再區分折舊費用、累計折舊和固定資產凈值等報表項目,數據量就再乘3倍=50.4萬。在這個量級的數據下,要改一個小公式就要緩存很久了,慢和卡是必然的。
- 計算公式複雜。由於固定資產都是在不同的時間採購進來的,特別是預算新增的固定資產,需要從購進次月開始折舊。折舊參數(折舊年限、殘值率、折舊方法)和折舊進度等不同,導致固定資產折舊的公式略複雜。對於Excel來說,又增加了性能壓力。
- 統計分析視角多。對於上述數據的分析視角,可能存在的有按年、按月、按固定資產類別、按成本中心、按費用歸屬(主營成本、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等。每個視角都要通過數據透視表或者vlookup等公式拉出來,數據源一變,這些公式就要重新檢查,非常耗時間。
- 數據追溯難。所謂數據反查,其實也是分析的問題,只不過一個是從明細數據匯總到統計視角,一個是從統計視角追溯到明細數據。在Excel來說,不存在逆向的追溯,只能靠肉眼查看每一個數據背後的公式來分析。
針對上述學員出現的問題,老師給出了詳細的解答,認為最快的方法就是通過技術工具去處理海量的業務數據。
那要怎樣做呢?我們一起來看財務數據分析常用的五步法!
1
理解需求
分析數據源,梳理核心邏輯
在做分析前,我們必須採集到財務分析源頭數據,它可能是一些業務數據(比如銷售明細)或財務數據(比如總賬憑證),這裡,我們將固定資產卡片作為源頭。

每一項固定資產卡片的數據包括編號、購置日期、購置金額、類別、所屬成本中心、使用年限、殘值率等。
對於每一項固定資產,我們需要計算他在未來10年每個月的折舊金額、累計折舊金額、固定資產原值金額。可使用如下邏輯:
- 每月折舊=購置金額/使用期限/12(限制條件:新增固定資產次月折舊;已提足折舊的不再折舊)
- 累計折舊=期初累計折舊+本月折舊
- 固定資產原值=購置金額(限制條件:新增固定資產在購置當月開始計量)
2
建立模型
配置表單
固定資產卡片與固定資產預算數據之間是一對多的關係:一項固定資產對應10年的折舊、累計折舊、資產原值數據,因此,我們建立模型如下:

在模型中,我們定義了數據如何在資料庫存儲,表與表之間的聯繫是什麼:
- 第一張表用於存放固定資產卡片中的數據
- 第二張表用於存放計算後的預算數據
3
建立演算法
演算法這步,我們使用Python中的Pandas模塊,按照第一步梳理的邏輯,根據固定資產卡片數據計算未來10年的預算數據,實現代碼如下:

4
上傳數據
驗證計算結果
通過Excel上傳存量固定資產數據(實務中,我們也可以通過數據介面工具等將數據直接注入數據表)

全部的數據錄入完成後,我們執行Python計算腳本,查看計算結果:

點開某一項,查看折舊數據:

5
製作分析報表
分析報表的視角完全可以由我們自己決定,比如
(1)按期間:

(2)按資產類別:

(3)按成本中心:

(4)也可以製作可視化圖表:



上述五步法對財務人來說真的太實用了,可以從多個維度看出固定資產折舊預算的動態變化。
而且還能從使用者的視角上看:
系統通過介面實時更新存量固定資產數據

新建固定資產卡片,維護預計新增的固定資產信息

執行計算後查看報表,進入數據源做探索分析

學員看完解答後認為在財務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財務有技術的加持即使面對幾十萬級的數據量也不用再擔心了,數據運算的過程完全可以交由機器去解決。在面對複雜的投資預算模型時,可以依靠系統逐層搭建、逐步拆解。在財務工作中掌握演算法技術,可以做到事半功倍!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55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