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開發,毫無疑問,離不了軟體開發環境。不論是IAR、KEIL還是Arduino等IDE,甚至是冷門IC的專用IDE,總得選一個。否則,你的程序怎麼做?第一步工作就被絆住,何談下文。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掌握一個IDE,通常都是痛苦的。因為各種菜單、配置、界面等等,讓人眼花繚亂,該怎麼下手呢?下面聽我用過往的經驗,講講怎麼上手一個嵌入式軟體的開發環境。如果你已經入門,可以忽略本篇文章。
首先,要知道用IDE去完成什麼工作。IDE主要幫我們管理工程文件、編輯源代碼、編譯代碼、下載固件,甚至調試代碼。這些都是核心功能,基本上任何一個IDE都有以上的功能。
通常,我們要先新建一個工程,做一些基本的配置,如器件相關的。因此,上手新IDE,第一步,就是找新建工程,或者打開例子工程。英文界面,多能找到Projects或workspace字眼的菜單。
常用IDE的工程入口
編輯源代碼,沒什麼好說的,雖然是最重要的一步,但是在IDE上沒什麼可講的。有的朋友喜歡用專業的編輯器,以便加快速度,這個未嘗不可。一些細節的技巧,大家可以自己去摸索適合自己的。這裡不花篇幅來講了。
編譯代碼,這一步是檢查源代碼的語法是否正確,如無問題就將其轉換為可以下載的二進位文件。二進位文件,是硬體MCU可以識別的二進位碼。編譯很簡單,就是點擊一個按鈕或菜單。如下圖,點擊幾個位置,就可以編譯代碼。英文界面,通常有Compile、Build或者Rebuild等字眼。
編譯工程,獲得燒寫文件
如果編譯代碼沒有問題,就會生產二進位文件。在哪不重要,只要會點擊下載到晶元里即可。這個也就是點擊一兩個地方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可能需要提前設置模擬器、編程器一類的工具。這裡就要看具體的晶元和工具了。英文界面,通常有Download或Program等字眼。

以上就是嵌入式開發,所有IDE工具的一個共性。已經熟悉的朋友可能感覺很簡單。其實,我這裡只講一下共性,以及學習的思路。這樣,新手不至於彷徨恐懼,無從下手。知道嵌入式開發必須的整體步驟,就可以有的放矢。即使查看資料,也可以很快找到對應章節,避免毫無目的地整篇啃資料了。這也是我喜歡講思路的緣故,所謂掌握全局,那麼即知道路在何方。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55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