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領域,數據是極其重要的資源。Dataframe是pandas中用於處理數據的最重要的數據結構。
一、適當的列數是什麼?
一旦你開始從數據源中收集數據,通常情況下你會一直收集數據並嘗試添加新的列,以挖掘更多的信息。但是,什麼時候應該停止添加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添加太多的列可能會影響數據的質量,同時也會增加計算的時間和複雜性。
那麼,適當的列數是多少?實際上,這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數據類型、領域專業知識、業務需求等。一般而言,當數據變得難以處理或超出記憶容量時,就應該考慮減少列數。
二、太多的列可能會帶來的問題
1. 缺少足夠的數據
import pandas as pd
# 創建一個包含10000行和500列的數據集
df = pd.DataFrame(np.random.randn(10000, 500))
# 選擇100個樣本並計算標準差
sample = df.sample(n=100)
std = sample.std()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創建了一個包含10000行和500列的數據集。如果我們只想計算100個樣本的標準差,那麼我們需要選擇這些樣本。但是,由於列的數量非常龐大,很難一次選擇所有的列。結果就是我們缺少了有效的數據,可能會影響計算的準確性。
2. 計算時間過長
import pandas as pd
# 創建一個包含10000行和500列的數據集
df = pd.DataFrame(np.random.randn(10000, 500))
# 計算所有列的均值
mean = df.mean(axis=0)
如果我們想要計算所有列的均值,但是列的數量非常龐大,計算的時間將會非常長。
3. 內存問題
import pandas as pd
# 創建一個包含10000行和500列的數據集
df = pd.DataFrame(np.random.randn(10000, 500))
# 選擇1000行
df = df.sample(n=1000)
# 選擇100列
df = df[[i for i in range(100)]]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從一個包含10000行和500列的數據集中選擇1000行和100列。但是,由於列的數量相對較多,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內存問題。
三、太少的列可能會帶來的問題
1. 缺乏預測能力
import pandas as pd
# 創建一個包含100個樣本和2列的數據集
df = pd.DataFrame(np.random.randn(100, 2), columns=['a', 'b'])
# 添加第三列
df['c'] = 'foo'
# 計算每列的均值
mean = df.mean(axis=0)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創建了一個包含100個樣本和兩列的數據集。由於只有兩列,這些列可能缺乏預測能力。如果我們將第三列添加到數據集中,我們可能會發現,這個新的列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這表明我們需要更多的特徵來建立一個真正有用的模型。
2. 缺少上下文信息
import pandas as pd
# 創建一個包含100個樣本和2列的數據集
df = pd.DataFrame(np.random.randn(100, 2), columns=['a', 'b'])
# 將第三列設置為「foo」
df['c'] = 'foo'
# 將第四列設置為「bar」
df['d'] = 'bar'
# 計算每列的均值
mean = df.mean(axis=0)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在上一個例子的基礎上添加了第四列。但是,這一列並沒有任何實際意義。這表明我們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信息來建立一個真正有用的模型。
四、最佳實踐:找到適當列數的方法
1. 目標變數選擇法
import pandas as pd
# 創建一個包含50000行和25列的數據集
df = pd.DataFrame(np.random.randint(1, 100, (50000, 25)),
columns=['feature_'+str(i) for i in range(25)])
target = np.random.randint(0, 2, 50000)
df['target'] = target
# 計算每個特徵的相關係數
correlation = df.corr()
# 取出目標變數相關係數的絕對值,按大小排序
result = correlation['target'].apply(abs).sort_values(ascending=False)[1:]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首先選擇一個目標變數,然後計算每個特徵與目標變數的相關係數。我們可以通過該相關係數的絕對值來確定每個特徵對目標變數的影響。我們可以挑選出與目標變數相關係數最高的前幾個特徵作為我們需要建模的特徵。
2. 方差選擇法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VarianceThreshold
# 創建一個包含10000行和500列的數據集
df = pd.DataFrame(np.random.randint(0, 2, size=(10000, 500)), columns=[i for i in range(500)])
# 創建方差選擇器
selector = VarianceThreshold(threshold=0.1)
# 將選擇器應用於數據集
selected_features = selector.fit_transform(df)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使用方差選擇器來刪除方差低於特定值的特徵。方差選擇器的原理是刪除那些方差過小的特徵,因為這些特徵的信息價值較低。
3. 反向特徵消除法
import pandas as pd
from sklearn.feature_selection import RFECV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 創建一個包含1000行和10列的數據集
df = pd.DataFrame(np.random.randn(1000, 10), columns=['feature_'+str(i) for i in range(10)])
target = np.random.randint(0, 2, 1000)
df['target'] = target
# 創建邏輯回歸分類器
clf = LogisticRegression()
# 創建反向特徵消除選擇器
selector = RFECV(clf, cv=10)
# 將選擇器應用於數據集
selector.fit(df.drop(['target'], axis=1), target)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使用反向特徵消除選擇器來選擇數據集中對分類器性能有貢獻的特徵。這個選擇器的原理是從所有特徵開始,逐步刪除其他特徵,並測量分類器的性能。當特徵數量達到閾值時,選擇器停止,選出保留特徵中對分類器性能有貢獻的特徵。
總結
針對適當的列數,我們需要從多個方面考慮。通過控制數據集的列數,我們可以獲得準確和有用的統計結果。通過適當選擇列,我們可以獲得更高效的計算過程,同時避免內存問題和計算時間過長的問題。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4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