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盧卡斯定理基礎概念
盧卡斯定理是一種經典的數論定理,用於將一個大數的模取余轉化為多個小數的模取余,進而簡化問題的求解。
設n、m是兩個正整數,且p是一個質數,則該定理表述為:
C(n,m) ≡ ∏[C(ni,mi)] (mod p) i=0,1,...,k
其中,C(n,m)表示從n個不同元素中選取m個元素的組合數,k表示p進位下m和n的位數相同的位數,ni和mi分別是n和m在p進位下第i位上的值。
二、盧卡斯定理的理論應用
盧卡斯定理可以用於大數的組合數取模計算,例如計算C(100,50) mod 7,可以將100和50的二進位位分別拆分為三組:
100 = 11001002 = 1107 * 117 * 27 50 = 1100102 = 337 * 17 * 27
然後,根據盧卡斯定理,可得:
C(100,50) ≡ C(6,3) * C(3,1) * C(1,0) (mod 7)
通過預處理,可得到C(n,m) mod 7的數組為:
0 1 1 1 3 2 6
得到C(6,3)、C(3,1)、C(1,0)的值分別為:3、3、1,因此最終計算結果為:
C(100,50) ≡ 3 * 3 * 1 ≡ 2 (mod 7)
三、盧卡斯定理的代碼實現
以下為Python代碼實現盧卡斯定理:
def lucas(n, m, p): if m == 0: return 1 ni, mi = n % p, m % p return (lucas(n // p, m // p, p) * C(ni, mi, p)) % p def C(n, m, p): if m > n: return 0 res = 1 for i in range(1, m + 1): res *= (n - i + 1) res %= p res *= pow(i, p - 2, p) res %= p return res
其中,上面的代碼實現中使用了遞歸思想,實現了盧卡斯定理的計算。
四、盧卡斯定理的實際應用舉例
盧卡斯定理可以用於解決組合數取模的問題,例如:
1.有n個人排隊,其中有a個人不願意站在第一位,有b個人不願意站在最後一位,求排列方式 mod p的值。
解:順序考慮。如果有a個不願意站在首位,那麼排列方式除了首位可以任意排列外,其餘n-1個位置可以任意排列,即(n-1)!。
同樣地,如果有b個人不願意站在末尾,那麼排列方式除了末尾可以任意排列外,其餘n-1個位置可以任意排列,即(n-1)!。
因此,總排列方式數為 (n-2)!,即 p = n-2,a = b = 0,m = n-2,使用盧卡斯定理解得所求答案。
2.有m個蘋果和n個梨子,現在要從中選出k個水果,求取出的水果有多少種方案 mod p的值。
解:通過盧卡斯定理,我們可以將組合數問題轉化為多個小組合數問題的積的形式,展開每個小組合數再通過預處理可得到所求答案。
五、盧卡斯定理的適用條件和局限性
盧卡斯定理適用於模數p為質數,數字在p進位下的位數不大且較小的情況下,能夠在使用模逆元的情況下計算出每一位的組合數取模結果。
局限性在於,在數字位數較大時,使用盧卡斯定理的效率不如直接使用逆元計算組合數模p的值,因此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出選擇。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3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