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市場對一個國家最大的意義在於,讓本國貨幣實現國際化,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參與到商品貨物服務的流通環節。國際貨幣自帶鑄幣稅屬性,本國只需要開動印鈔機,就能夠輕而易舉的換取別國寶貴的自然資源、尖端技術、企業股權等等。國際貨幣的職責是保持幣值穩定,尤其是不能出現大幅度的貶值。持續性貶值會降低其他國家外匯儲備的價值總量,並且衝擊其他國家的出口產業,時間一長,國際貨幣的威信也將隨之下降。
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其中90%都是發展中國家和落後國家,發達國家的佔比非常低。對於不發達的國家來說,換取外匯儲備的主要途徑往往是自然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些低附加值的產品,對本國貨幣與國際貨幣的匯率非常敏感,如果本幣升值,則會降低相關企業的利潤率;如果本幣大幅升值,則利潤空間消耗殆盡,國內的支柱性產業也將瓦解。一個典型的案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同時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前,各國都希望自己國家的貨幣貶值,以便本國產品能夠在國際市場更具競爭力。可以看出,非國際貨幣的國家,具有天然的本幣貶值慾望;成為國際貨幣的國家,具有天然的本幣升值慾望(升值可以讓鑄幣稅更有效率)。

當前的國際貨幣為美元,所以美元也被稱作霸權貨幣。擁有霸權貨幣的國家,國內無論大小事務,只要和經濟發展相關,都會引起全世界各個國家的關注和效仿。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總統大選可以在全球形成影響力,而其他國家的大選卻默默無聞的原因。最近幾年,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越來越高。中國的GDP總值已經佔據世界第二,增速高達每年6%左右,而美國的GDP增速雖未穩居全球第一,但其每年的增速均低於2%,預計在未來的幾年裡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經濟的增長伴隨著國際威望的提高,人民幣國際化不再是一句空談,而是變成了近在眼前的即將發生的事實。實質性進展發生在2012年11月,中國和南非之間的貿易將會直接將法蘭特(南非貨幣)兌換成人民幣來結算,這在以前是絕無僅有的。標示性事件發生在2015年11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2016年10月1日正式生效。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日元、英鎊之後第五種加入SDR的貨幣。人民幣在SDR比重為10.92%,超過日元和英鎊位列第三,美元比重為41.73%,歐元30.93%,日元8.33%,英鎊8.09%。美元是國際貨幣,歐元是區域貨幣,人民幣是明日新星。

前景是光明的,但現實里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雖然人民幣在SDR的比重已經超過日元,但在外匯市場當中,日元類貨幣對的受重視程度遠超人民幣類貨幣對。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中國外匯方面的相關政策導致的。這就要提到一國貨幣成為國際獲利的另外一個前提條件——資本項目可兌換。簡單來說,就是各個國家的貨幣必須要能夠自由的流通,不能是進的來出不去,或者出得去進不來。在這方面,中國也在不斷努力。雖然沒有達到自由兌換的程度,但相比前些年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

QFII,中文名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意思是讓那些符合條件的國外資金,按照一定的配額,流入中國國內進行資本投資。官方的說法是:QFII制度是我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制度安排,是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金融市場主要渠道之一。QFII最初誕生於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2003年開始正式施行,最初額度只有40億美元,2015年增長至1500億美元,2019年1月份額度從1500億美元增加至3000億美元;2019年9月份外管局宣布徹底取消QFII的總額限制,也就是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投資意願,自由的投資國內資本市場(主要是A股市場)。可以看出,中國在資本項目上的態度是積極的,預計未來開放的程度還將越來越大。

QDII,中文名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其作用和意義與QFII基本相同,只不過從資金的引入限制轉變成了資金的流出限制。QDII的出現是在2006年,初始額度較低,最新的額度為1073.43億美元,遠低於QFII的額度。可以看出,政府層面的態度是:更多的引入外資,更少的本國資金流出,兩者處在不對等的狀態。客觀來說,這樣的設計不利於人民幣快速實現國際化,但對於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來說,又具有積極作用。畢竟中國式摸著石頭過河,各種方法都需要嘗試,所以這種不對等的資本管理政策完全可以理解。

小結:無論是QFII還是QDII,都是針對機構投資者設計的政策,更廣大的個人投資者無法參與到國家間的資本投資之中。這是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也是困擾外匯交易愛好者的核心問題。還是那句話,前途是光明的,隨著QFII全面取消額度上限,預計在不久的將來,個人投資者的額度閘門也將緩緩打開,讓我們共同期待吧。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34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