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部署和本地部署的對比,雲部署的方式有哪三種

今天我發了一個微頭條,解釋了為什麼政府要搞國資雲,要求本地國企退出公有雲。展現量和閱讀量都還可以,但有一些網友不理解,他覺得沒必要搞雲,雲上的東西都是新聞,沒什麼保密不保密的。再有,如果mes數據上雲,應該是自己建雲。他沒有理解私有雲和本地化部署(自建機房或數據中心)有什麼區別。

我在一篇評論里,用電廠那個例子解釋了自建電廠和把用電業務分成三個部分:發電廠,電網公司和供電局的意義。這裡再解釋一下:公有雲相當於直接去供電局買電,供電局拉根線就行了。私有雲相當於你委託電廠幫你建個小火電廠,然後你到供電局申請專線,可以使用這家小火電廠的電。國資雲橫空出世,相當於自己要當供電局,然後去和電廠談判,要求提供一座一座的小電廠,強行提升私有雲的佔比,要求當地國企全部採用私有雲方案。

問題來了,國企自建機房,相不相當於私有雲呢?可不可以自建機房呢?為什麼國資雲那個文件,要求國企不要新建擴建擴容自己的機房呢。

這裡,有必要先用一個例子解釋公有雲,私有雲和本地化部署(自建機房,數據中心)。

每個人都要住宿,租公寓的房子住相當於私有雲模式,住賓館相當於公有雲模式,自己買房子住相當於本地化部署模式。

為什麼本地化部署不算私有雲呢?只要你登錄了華為雲,你就知道這樣幾個關鍵詞:伺服器集群、虛擬化、資源池彈性調度。

確實,你真要這麼設計你的機房,你的這個本地化部署就是私有雲。這相當於你有一個200平的家,你按公寓的樣子設計你的家,10幾個親戚來了都住得下,還很舒服。問題是平時,你的這個設計是不是太浪費了?那麼多房間,要不要養個專門的清潔工?如果按一家三口的需求設計你的200平房子,那就叫本地化部署,親戚來了只能打地鋪,早層起來搶廁所的樣子呵呵。

所以,傳統的本地化部署無法平衡業務劇烈變化的需求,容易造成信息化硬體投資嚴重不足或者嚴重浪費。但為什麼不能用公有雲呢?數據和電不一樣的是,電不涉及企業秘密,外面的人知道你的用電量,最多能評價你生產能力是否滿負荷運行。但數據是企業的生命,一旦被外面的人掌握,你就被卡住了咽喉。

市面上的公有雲平台,很多是在外國上市的,他必須接受所在國的法律監管,包括數據審核,這就有泄密的風險。即便是泄露給國內公司,後果也非常嚴重。比如阿里雲泄密事件: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未經用戶同意擅自將用戶留存的註冊信息泄露給第三方合作公司。

未來的趨勢,國企和民企分開。大型國企用私有雲,一般民企用公有雲。自建機房作為過渡狀態,原則上不再投資新建或擴容。至於國資雲搞成功了,國家就會把國資雲上升為國家雲,然後國家就可以建立數據交易市場,收取龐大的數據交易費和管理費,這樣就不需要土地財政了,這個想法確實有道理,但不是幾年內能實現的。

2015年4月15日,全國首家大數據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掛牌成立,但成立六年了,還是處於一個摸索階段,沒法做到讓數據更好地流通,所謂的數據交易所更像是一個撮合類業務的服務商。數據確權、數據定價、數據交易等數據要素市場化、流通機制設計等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空白。而國資雲的實踐,可能為數據交易所的未來打下了一個堅實的樁子。

怎麼理解公有雲、私有雲和本地化部署?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3097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10 18:45
下一篇 2024-12-10 18:45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