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先生的封筆作《武當一劍》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正在播出,劇中第一集有個情節:耿京適和何玉燕私奔到塞外苦寒之地,何玉燕在集市上看到一個小女孩手裡抱著一隻鴿子,羨慕道:「要是我們也有一隻,就可以給家裡送信了。」那麼在古代,一隻鴿子從遼東送信到數千里之外的武當山,這靠譜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鴿子,一種常見的動物,被世界各地廣泛飼養,也是最早被人類馴化的鳥類。據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介紹,早在5000年前,古埃及已經把野生原鴿馴養成家鴿。中國古代馴養鴿子的歷史也很悠久,1976年,在河南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器中,有一件綠玉雕成的玉鴿。考古學家從其形象特徵可判斷出,至少在3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開始飼養鴿子。

飛鴿傳書,亦是自古有之,這主要是在古代交通情況很落後的情況下,人們利用鴿子能夠辨認方向、戀家的特點,使之充當傳遞信息的媒介。
《開元天寶遺事·傳書鴿》:「 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
《酉陽雜俎》載:「鴿,大理丞鄭復禮言,波斯舶上多養鴿,鴿能飛行數千里,輒放一隻至家,以為平安信。」
鴿子可以用來送信,這一點毋庸置疑。在紙張尚未發明之前,人們用竹簡當做書寫材料,料想鴿子並沒有送信功能,或者送信功能受到限制,直到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更輕薄的紙取代了厚重的竹簡。通常,需要傳信的時候,人們把寫好的書信捲成一卷,放在竹筒里,然後綁在鴿子的腿上再放飛。一隻小小的鴿子從此跨越千山萬水,將書信傳遞到另一地。

那麼,世界上的鳥類千千萬,為何唯獨鴿子可以肩負送信的使命呢?對於這個問題,科學依據可不簡單!科學家們只能籠統地歸結為鴿子具備「歸巢性」,目前對此較為權威的解釋包括敏銳嗅覺說和探測磁場說。
據近代研究,科學家證實鴿子的上喙確實具有一種能夠感應磁場的晶胞,它就是鴿子的飛行導航。科學家試驗後證明鴿子具有磁性感知能力,這讓鴿子和海龜一樣利用地球磁場進行導航的。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生物學專家卡杜拉.諾拉博士說:「關於鴿子能夠識途的能力有兩種主要的理論:一種是鴿子靠嗅覺找到回家的路;另一種是在它們的腦中有一個磁力圖。我們的工作有力地支持了後一種理論。當然,這一理論還需進一步的證明。」

那麼古代的飛鴿傳信真那麼方便,隨心所欲,指哪飛哪?我們不妨先看一個例子。
元代文學家陶宗儀寫的《輟耕錄》有一個故事:山東曲阜的顏清甫,是孔子弟子顏回的四十八代孫。有一次生病了,他兒子用彈弓打下了一隻鴿子,準備給他補補身子。但在鴿子的羽毛之間發現有一信封,上面寫著「家書付男郭禹」。郭禹,正是曲阜縣尹。這封信是郭禹的父親從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寄來的。而這時候,郭禹改任遠平縣尹,已經離開曲阜了,鴿子找不到他,正在四處盤桓尋覓,不料被人打死了。
顏清甫一見這封信,責怪了兒子一番,把鴿子用木匣裝了,待到病體稍愈,便直接去找郭禹,把書信和鴿子交給了他。郭禹傷心地說:「這隻鴿子已經養了十七年了。凡有家書,雖隔數千里也能送到。真是一隻不尋常的鴿子。」於是讓底下人把鴿子埋葬了。

由此可見,鴿子的通信能力也具有局限性,並不是想讓它飛到哪就飛到哪。
首先,鴿子是一種溫順的動物,除了容易被人捕食以外。鷹、雕、狐、蛇都是其天敵,往往在送信的過程中,還沒到目的地,便已經喪生。
除此之外,鴿子的歸巢能力很強,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只能單向送信。打個比方,想要讓信鴿從A地送信到B地,那就先要把它從小飼養在B地,需要它送信的時候,再帶到A地去。到了A地再放飛它,它就會發揮天賦,努力地飛回自己在B地的家。那麼,想從B地再送信到A地呢?同樣的道理,只能把A地從小飼養的鴿子帶到B地,在B地附上書信,鴿子憑藉認巢功能,會一路飛回自己在A地的家。所以,能在A、B兩地往返送信的,絕不可能是某一地飼養的鴿子。
因此,如今各類古裝劇的情節中,演員們在抓住飛到面前的鴿子,看完書信後,直接回信一封,然後把同一隻鴿子從空中一拋就完事了,這完全是編劇腦補的畫面,經不起推敲的。

在21世紀的今天,人們的交流已經跨越了空間距離。只需一部手機,我們就能跟千里之外的人打電話和視頻聊天,與人類相處了幾千年的鴿子,已經失去了通信的作用,成了全世界和平的象徵。然而,一隻小小的鴿子,卻能在幾千年前被人們馴養做信使,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3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