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數字時代,企業的在線業務不斷拓展,各種類型的數字行為數據也越來越多,這時候很多企業就會考慮如何提高轉化率,讓更多人完成目標操作。本文將從漏斗分析模型的角度出發,為大家分享幾個提高轉化率的小技巧。
一、明確目標完成轉化路徑
在進行漏斗分析之前,我們需要明確網站或應用的用戶完成目標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才能更好的將漏斗模型應用到業務中。
下面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提高在線商城的訂單提交量,我們需要梳理用戶從進入商城到提交訂單需要經過哪些步驟。比如:瀏覽首頁、搜索商品、進入商品詳情頁、加入購物車、確認訂單、提交訂單。我們將這些步驟串聯起來,就形成了一個典型的漏斗分析模型。
funnel = ['view_homepage', 'search_product', 'view_product_detail', 'add_to_cart', 'complete_order']
明確目標完成轉化路徑對於應用漏斗分析模型非常重要,有利於我們更加深入了解每個環節的用戶行為,更好的進行優化工作。
二、定位漏失用戶
有了明確的目標完成轉化路徑之後,我們需要將不同階段的用戶進行區分,找出其中的問題點。比如在購物車頁面,用戶可以在該頁面添加商品,確認訂單或返回上一步。這時候如果有用戶長時間在該頁面逗留,就說明用戶在該環節卡殼了,需要我們去找原因。
我們還可以通過漏失用戶的分析來發現產品中的問題,比如可能存在交互設計或頁面布局的問題。同時還可以通過剔除一些異常數據或低質量數據,提高分析的準確性。
# 找出在加入購物車環節流失的用戶 def drop_out_users(data): drop_funnel = ['add_to_cart', 'complete_order'] users = set(data['user_id']) for step in drop_funnel: users = users.intersection(set(data[data['step']==step]['user_id'])) return users
三、優化漏斗轉化率
在進行漏斗分析之後,我們可以找出漏失用戶所在的環節,並且可以將問題點優化掉。比如在上一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對購物車頁面進行優化,提高購物車頁面的易用性,使用戶能夠更輕鬆地從購物車頁面跳轉至提交訂單頁面,從而提高轉化率。
優化後,我們還需要重新分析數據,比較優化前後的轉化率,看是否存在提高效果。
# 優化購物車頁面,提高易用性 def optimize_shopping_cart(): # 模擬優化過程 pass # 比較優化前後的轉化率 def compare_conversion_rate(before, after): pass
四、個性化推薦
有些應用程序,比如電商網站或社交媒體應用,使用個性化推薦機制來提高轉化率。根據用戶的歷史行為、偏好和興趣,個性化推薦可以截取用戶每個階段的需求並提供更關鍵的數據和信息。
我們可以使用機器學習演算法來實現個性化推薦,比如協同過濾、基於內容的推薦等。
# 個性化推薦演算法示例 def personalize_recommendation(user_id): pass
五、測試與優化
最後,重要的一點是測試和優化。漏斗分析模型本身是一個迭代的過程,我們需要持續分析和測試數據,並且根據測試結果對漏斗轉化模型進行調整。
另外,我們還需要注意,不同的業務可能需要不同的漏斗分析模型。因此,在具體應用漏斗分析模型之前,我們需要調查業務的不同方面,並且定義適合該業務的漏斗模型。
六、總結
本文介紹了如何使用漏斗分析模型來提高應用的轉化率,重點講解了明確目標完成路徑、定位漏失用戶、優化漏斗轉化率、個性化推薦以及測試和優化等方法。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2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