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現在數據行業的人,都有一點滿瓶不動半瓶搖的意思,懂一點知識,掌握一個入門工具,看了幾篇所謂的大數據洞察文章,就洋洋自得。
譬如還在爭執python和R哪個好,決策樹和貝葉斯哪個准,寫代碼的就要鄙視用excel拉透視圖的,會演算法的就一定要鄙視做報表的等等。

網上,各類數據工具廣告滿天飛,今天勸你學python,明天勸你學編程,後天又讓你抓住excel,也是讓人迷惑,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選?
就說說開頭的三個工具吧。
一、Excel
這東西的知名度雖然談不上家喻戶曉,但職場的都知道吧,你去找個小學生問問,絕大多數也知道這是什麼:從簡單的表格製作,數據透視表,寫公式,再到VBA語言,還有無數的插件。
但是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很多人對它的理解就是,就是一表格工具嘛。

你去用python爬取,用BI連接,總不能每個數據都是從資料庫里直接取吧,一些個人的分析,肯定是得用Excel收集數據的,前提是數據量不算很大。
那我還聽到一些聲音,認為Excel不能處理大數據量,這個是事實,但是換個角度想想,生活中的數據也足夠了,能大到哪去?
你讓不到50個人的公司去採購BI和報表系統,這明顯是不現實的,還是老老實實用Excel吧。
二、BI工具
什麼是BI工具,就是為了讓老闆和負責人更快地做出決策,通常被用作做分析結果層,使用的時候會歷經整個數據分析過程:收集-處理-可視化-分析。
而這些,都是Excel做不到的,Excel最多只被用來作為其中的1-2種作用,到真正展示的時候,是上不來檯面的,你看智慧城市、阿里的大屏展示,什麼時候用過Excel?

就拿FineBI來舉例子吧。
當你用FineBI這個工具的時候,你可以發現,它在整個數據分析的流程上帶來了改進:
雖然談不上達到了ETL的水平,但是FineBI內置的一些公式是可以快速地處理和清洗數據。

做數據透視分析,由於數據量很大,傳統Excel工具就很吃力,卡掉、死機,FineBI處理大數據量的性能比Excel強很多。
做圖形展現,Excel可能會花費很多時間編輯圖表,包括顏色、字體的設定,甚至大家經常看到一些Excel技巧類的文章,實現一些精美的圖表需要花很多偏門的小技巧才能夠完成,而用FineBI的圖表組件,你就可以把數據變成各類圖表。


你看,在核心的可視化和分析模塊,是不是覺得FineBI更加清晰?
BI工具現在有不少,關於好用的BI工具還是有很多爭論,不過無論是誰,BI工具都是未來的主流數據分析工具的方向。
三、python
易學、易用、前途無量的編程語言,還和人工智慧扯上了關係,但是學好了,能不能找到工作不關我事(開個玩笑)。

上面說到的Excel和FineBI,這兩個工具的使用者和python的關係如何?總得來說,上手難度前兩者小於python,而且側重點不一樣的。
做個簡單的總結吧:
其實當你在行業待久了,層次上去了,就會發現這些工具都是次要的。公司里的人,不管是什麼職位,工程師也好,運營也好,BI也好,其實都是在做業務。
但如果還沒有那個水平,先用好工具才是正確的路。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27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