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下的人來講,說到聽音樂,許多人會想到在音樂app上編輯歌單,然後在戶外隨時隨地地享受心愛的歌曲。蘋果用戶或許還會使用iTunes和Apple Music。但在移動互聯網到來之前,人們用另一種方式享受音樂。在MP3時代,有一款名叫Winamp的「裝機必備」軟體。經歷了風靡與落寞,當這款軟體在2013年11月宣布關閉服務,科技媒體感嘆這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很多人對Winamp情有獨鍾)
MP3是一代人的音樂回憶,如今人們已很難想像在高品質壓縮音樂出現之前是什麼情形。但是,曾有那麼一段時間,即便MP3格式已經成為主流,管理、翻錄和回放個人音樂收藏仍然是繁瑣和令人沮喪的體驗。
直到1997年4月21日Winamp這款軟體誕生了。這是第一款可自定義皮膚的MP3播放器,軟體啟動時那句「Winamp, it really whips the llama’s ass!」堪稱後來酷狗等一眾音樂軟體口號廣告的鼻祖。在上世紀90年代末,Winamp是音樂愛好者必備軟體。軟體推出後一夜成名,原本默默無聞的開發公司的價值也水漲船高。1999年6月,Nullsoft被美國電信巨頭AOL以8000萬-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成為AOL旗下子公司。然而後來事實證明,Winamp的創新也在嫁入豪門的那一刻不復存在了。
(隨著Winamp播放器的流行,「Winamp, it really whips the llama’s ass!」成為全世界音樂愛好者耳熟能詳的洗腦魔句。這句話直譯成中文為「Winamp,狠狠抽打美洲駝的屁股!」原意不詳。有外國網友解釋稱Winamp開發者是典型的書獃子程序員,90年代的美國程序員會用「llama」譏諷他們看不順眼的人。需要注意的是,後來美洲駝也成為Winamp發行公司Nullsoft的吉祥物。)
2012年Winamp低調迎來15周年紀念,本應喜慶的日子祝賀聲寥寥無幾。好像互聯網早已遺忘了那句曾給無數人帶來欣喜的怪異口號,人們也不再記得軟體背後的那家公司本有希望變革數字音樂產業。這麼說並非誇張。Winamp高開低走,因管理不善而錯失了時機。後來喬布斯帶領蘋果完成了本可以由Nullsoft完成的事。
「如果沒有AOL收購後的不當管理,Winamp完全有可能站到如今iTunes的位置上。」Winamp的第一任總經理、也是第一個僱員Rob Lord說。
Nullsoft不甘淪為平庸的軟體公司,創始人的年輕氣盛與AOL老成守舊的風格迥異,為日後的衝突埋下矛盾的種子。在被收購1年後,Nullsoft創始人賈斯汀·弗蘭克爾(Justin Frankel)發布Gnutella並將之開源。這是一個功能精巧易用的文件共享軟體,一時間成為人們在網上獲取盜版音樂的利器,這讓背後出資的AOL大為惱火。
(弗蘭克爾在不同年齡段,畫風迥異的兩張照片)
2004年初,滾石雜誌將Nullsoft創始人稱為「世上最危險的極客」,然而這樣的人並不適合AOL。果不其然,Frankel在同年辭職。他在自己網站上表達初衷:「對我而言,編程是一種表達自我的形式,而公司卻對它多有牽制。我個人對這無法接受,因此我只能離開。」隨後這段文字又被刪除。
Winamp的更新並未停止:2010年,AOL將它帶到了時下興起的安卓手機平台,並在2011年發布了Mac版本。Winamp為AOL賺了不少錢,有前Winamp僱員透露該項目在2012年仍能創造600萬美元的年收入。儘管MP3式微加上競品頻出,但Winamp在全球範圍仍有數百萬用戶,大部分用戶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
有關Winamp這款一傳奇軟體的歷史——無論好壞——都已被從官網上移除。曾經潛力無限的軟體是如何浪費才華和錯失機遇呢,下文一一道來。
(AOL在2001年推出安卓版Winamp)
快速崛起
如同大多數軟體誕生的緣由一樣,Winamp是原作者為了解決自己的一個痛點而編寫的。20年前壓縮音樂格式剛剛進入主流,播放和管理起來很不方便。
開發MP3格式標準的德國科學家在1994年7月發布第一個編碼器,三年過去,市面上竟然找不到一款真正好用的播放軟體。於是弗蘭克決定自己寫一個。「Winamp提供了一種在電腦上簡便愉快聽MP3的方式。它並非第一個MP3播放器,但之前的同類軟體對我而言太難用了。」他說。
早在Winamp誕生之前,市面上已有的音樂播放軟體難堪大用。無論是微軟的Windows Media Player或是軟體大廠的RealPlayer用起來都像是一場折磨。這些軟體體積臃腫,功能卻乏善可陳。不支持播放列表,更別說視覺效果和自定義皮膚了。
Winamp在1997年4月21日正式發布,軟體全稱「Windows Advanced Multimedia Products」(Windows高級多媒體產品)。當弗蘭克在第二年成立Nullsoft時,Winamp同時提供免費版和10美元付費版,注意兩個版本功能上無任何差異。既然有便宜可占,還會有人花錢買嗎?
事實證明,不僅有人願意誠實花錢,還讓開發者賺了個盆滿缽滿。「在被AOL收購之前,不停收到10美元的支票,每月能賺10萬美元。」公司總經理Rob Lord說。
Lord同樣是一位創意無限的青年才俊,他在大學期間和別人共同創辦了Internet Underground Music Archive,這是全球首個正版在線音樂庫,被認為是開創了在線音樂革命的先河。Rob Lord現今為自己的創業公司Sherpa.io工作,公司總部位於舊金山,與Twitter等科技公司相距不遠。
Lord與Nullsoft的故事始於1999年5月。
「我的頭銜是在線策略的主管,雖然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除了編寫程序本身,還有很多戰略和戰術決策。賈斯汀負責編程,只有他擁有許可權訪問源代碼。我從商業角度審視產品,使網站盈利。」
如何讓公司賺錢也是Lord的工作內容。就像上世紀90年代的創業公司一樣,這涉及廣告推廣,有時候還包括與其他創業公司進行合作。Lord在將近30歲時從加州老家搬到亞利桑那塞多納小鎮,加入弗蘭克爾的團隊。當時18歲的弗蘭克爾還與父母住一起。弗蘭克爾的父親老弗蘭克也加入兒子的公司,擔任法律顧問和首席財務官。
塞多納小鎮本地人口僅有一萬多人,每年卻吸引數以百萬計的遊客。塞多納以其砂石在日出日落時的橘紅色光芒聞名,吸引了許多徒步旅行與自行車騎行愛好者,同時也是靈修勝地。
(塞多納吸引觀光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據傳這裡是整個地球的靈氣能量中心。這個說法被傳的神乎其神,很多歐美靈修者相信這個小鎮有神奇的靈感能量旋渦存在,塞多納因此稱為美國最具靈氣的聖地。)
Nullsoft我行我素的風格與塞多納獨特的地理風貌不無關係。Lord回憶若在信息不充足時做決定,弗蘭克爾會表現出一種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態度。他相信凡事自有安排。
(年僅30歲的Lord加入弗蘭克爾,成為Nullsoft第一位僱員。)
待價而沽
Winamp推出之後迅速征服了所有人。在Lord加入Nullsoft之後的頭兩年中,Winamp用戶數量從1500萬飆升到了6000萬,收購要約亦隨之而來。
對方很少直接表示要收購,而是試探性地問:「你們未來有何計劃?」不久Nullsoft估值被炒到接近1億美元,這是一個很難拒絕的收購價。
1999年6月,Nullsoft與Spinner一同被AOL以4億美元的總價編入旗下。Spinner是加州一家流媒體播放器創業公司。創始人小弗蘭克爾收到價值近6000萬美元的AOL股票,他的父親老弗蘭克爾也收到價值約1500萬美元的股票。
AOL將Nullsoft和Spinner整合為一個部門,Nullsoft成員搬到Spinner由車庫改造而成的辦公地點。交易各方都期待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大事情。當時所有人都認為,AOL會在音樂產業上大幹一番,說不定能打造出下一像MTV那樣流行的事物。Spinner已經建立了成型的服務,擁有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同時Winamp又憑藉優質軟體聚攏著大量用戶。
收購之初,Nullsoft和Spinner都不知道自己是和對方一起被「打包收購」。兩個品牌的文化不同,為日後不和埋下伏筆。
起初,Winamp繼續著良好的態勢。他們網站每個月收穫數億的點擊率,光靠投放廣告,就已經能夠帶來十分可觀的收入。
好景不長,問題很快顯現。
文化衝突
前員工透露,Spinner和Nullsoft企業文化之間存在很深的鴻溝。更糟糕的是,兩家公司同步被收購,有時候弄不清權責歸屬。Nullsoft在被收購時只有四個成員,來到Spinner地盤一時不適,竟支了一張篷布將自己同對方隔開。
有了大把資金,Nullsoft由Lord和弗蘭克爾掌舵,並監督併購後的招聘工作。Chamath Palihapitiya在這一時期加入進來,負責產品和業務開發。七年後,Palihapitiya成為Facebook的高管,同時身兼金州勇士隊的老闆身份。紐約時報稱他是「非常規風投專家」。
「第一天走進辦公室,看到一塊篷布赫然立在中央。」Palihapitiya回憶自己入職時的情景。他形容Nollsoft的工作場所像一個改裝過的血汗工廠,讓人對裡面發生什麼心生好奇。
Palihapitiya是祖上來自斯里蘭卡的加拿大人,電氣工程專業畢業,此前曾在金融公司工作一年,對工作感到無聊後,他決心跳槽到看起來很有趣的科技界。他向Nullsoft、eBay、谷歌多家公司投了簡歷,最後只有Nullsoft接收了他。
一番招兵買馬之後,弗蘭克爾、Lord、Steve Gedikian(現為蘋果公司的高級經理)以及Ian Rogers(現為Topspin的首席執行官)等一行人組成了Nullsoft的新管理團隊。儘管缺乏正式的商業培訓,這些人還是成功地使Winamp業績再攀新高。
Nullsoft與Spinner的摩擦不止一層篷布那麼簡單。AOL認為,雖然Nullsoft擁有更多用戶,但Spinner是更成熟的公司,有更為正統的領導層。於是,Nullsoft被置於Spinner管理之下。
後來的事並不愉快。Nullsoft認為Spinner在預算分配上有偏袒。當時Spinner有將近60人,而Nullsoft這邊只有4人,寡不敵眾。沒有領導權,用戶數量再多也無濟於事。
(AOL素有產品殺手的壞名聲,Nullsoft和Spinner被收購後的發展乏善可陳。Nullsoft被賤賣,經營不善的Spinner在2013年被AOL關閉。)
差點成為今日的Spotify
就在Nullsoft為屈居於Spinner之下而憤懣時,又收到另一個不幸的消息:AOL將重點放在傳統互聯網接入這棵搖錢樹上,其他收購來的業務只能屈居次席。
AOL在2000年6月30號提交給SEC的年報顯示,互聯網接入業務擁有2320萬用戶,稍遜於Nullsoft的2500萬用戶數量。不過兩者在變現能力上有雲泥之別,AOL自然要重點發展前者。
Winamp錯過了變革音樂產業的機遇,AOL難辭其咎。2000年,看準市場動態的Palihapitiya和McIntyre擬定了一份音樂訂閱服務計劃,但該計劃直到2003年才獲得批准,這時距離市場先行者Rhapsody推出音樂訂閱服務已晚了兩年之久。
McIntyre指出AOL之所以沒有重視音樂服務,是因為太過固執於自己的付費系統,這個付費系統與其網路接入服務是一體的。但如果在音樂服務上仍使用舊付費系統,就好比雅虎要求Flikr用戶必須用雅虎郵箱登錄一樣愚蠢。
這又帶出了Winamp的另一個大問題:Winamp特立獨行的文化無法與AOL共存,Winamp用戶主體是一幫音樂發燒友、極客和那些對MP3音質要求極高的人,這些群體對AOL這樣的大公司普遍不抱好感。
如果不是AOL強制Winamp安裝網景瀏覽器或其他AOL套餐,Winamp本會擁有更多用戶。
AOL本可以成為今天的Spotify、Pandora。2000年前後AOL坐擁最好的渠道和軟體資源:有最好的播放軟體Winamp,有內容庫,還有廣播服務,該有的都有——除了一款像iPod那樣的硬體——然而最終還是錯過了數字音樂革命。
AOL只想著如何將Winamp的海量用戶變成自己網路接入服務的客戶。除了網路接入業務,其他變現策略都被邊緣化。結果幾年之後,網路接入和Winamp雙雙停滯不前。
McIntyre的總結直截了當:「在2002年到2007年之間,AOL只知道Winamp是一筆有價值的資產,但對怎麼使用它卻一無所知。」
錯失時機,iPod與iTunes出現了
市場並沒有留給AOL太多遲疑的時間。2001年底,iPod上市。喬布斯在發布會上驕傲地宣言與弗蘭克爾當初那句話如出一轍:「……儘管市面上已有很多MP3播放器,但那些都太爛了。」到2003年,蘋果已經銷售了100萬台iPod,並配套推出iTunes音樂商店。
(喬布斯和蘋果的精明之處在於,雖然並非最先進入市場的公司,卻總是把軟硬體整合做到做好的那一個。)
「蘋果主宰了市場。AOL將2600萬待開發的用戶拱手讓人。蘋果明白數字音樂是更有利的消費方式,他們構築了這扇門,我們沒有走對路。」一位Winamp前員工說到。
其他僱員也同意這種看法,將Winamp增長下降歸咎於AOL的整合不利。
「AOL比我之前見過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更習慣否定進步。這些官僚們把每一個決策視為政治決策。真正好的想法無法實現。」Palihapitiya說道。
AOL在2003年後知後覺地推出MusicNet,但為時已晚。無數業內人士感嘆,如果Winamp和Spinner能更好協作,如果AOL早點拍板,數字音樂的歷史可能會是另一番模樣。
「執行力至關重要。」Palihapitiya總結道。「我認為大多數收購中最大的問題是:買方總試圖對被收購方施加過多的控制,最終讓年輕公司窒息而死。其中有些並非惡意,但絕大多數收購都落得這個結果。Nullsoft和AOL的例子也是如此。如果你在收購之後讓它(Nullsoft)作為獨立單位運營,也許它能做更多更好。」
與此同時,Winamp本身品質也出現波動。原先的Winamp因其輕量、快速而深得人心,後來Nullsoft人手充足了,軟體也變得臃腫起來。2002年Winamp 3.0發布後,許多老用戶寧願使用老版。2003年,iPod和iTunes如日中天之際,Winamp正陷入沉淪不能自拔。
決裂
Winamp和Gnutella的創造者弗蘭克爾並沒有江郎才盡,他仍有很多絕妙的點子,但可惜他的創意得到的只是AOL的憤怒。
作為一個創新的互聯網文件共享工具,Gnutella成為網民用來傳播盜版音樂的途徑,美國唱片工業協會威脅要將Gnutella的用戶告上法庭。對大公司制度感到不耐煩的弗蘭克爾試圖讓Nullsoft和自己能夠免受約束,事實上此時弗蘭克爾已然從當初的青年才俊變成AOL眼中的破壞分子。除了在2000年搞出了一個惹怒四方的Gnutella,弗蘭克爾還編寫了一個專門攔截AOL廣告的小程序。簡直是吃人家的飯,還要砸人家的鍋。
「作為一家公司,AOL不應該坐吃老本,只想著如何防止客戶流失。」弗蘭克爾在2004年接受滾石雜誌採訪時直言不諱。「我也是公司的股東,我希望他們不斷創新。我希望他們做對世界和社會有益的事。」
弗蘭克爾繼續我行我素。2003年5月,他在Nullsoft被收購四周年之際發布Waste,一款加密的文件共享和聊天網路。面對這一「挑釁性創新」,不出所料,AOL在24小時之內叫停了該業務。
公司堅持在Winamp安裝過程中顯示AOL標誌,弗蘭克爾火冒三丈:「我們的用戶不想用AOL,他們覺得AOL糟透了。」雙方相看兩厭,關係壞到不可修復的地步。
弗蘭克爾同意待到Winamp 5發布。Winamp 5在2003年12月發布,弗蘭克爾在一個月之後辭職。隨後的一年裡,AOL徹底關掉了Nullsoft,餘下的職員搬到杜勒斯總部上班。事件發生後,《Slate》雜誌感嘆最後一個「特立獨行公司」的消失。
(2012年,負責維護Winamp的員工所剩無幾。)
為Winamp續命
創始人離職,公司遭解散,Winamp卻沒有立即死亡,只是在隨後的三年時間裡沒有推出新版本。
原AOL高級技術經理Ben London在2004年接過Winamp的攤子。他承認,AOL不斷改變的策略拖慢了軟體的發展。
「沒有對長線投資的耐心。我們剛制定了一個6個月的路線規劃,突然就被重組進另一個部門,新的領導要求我們關注別的地方。」
但Winamp活了下來。2007年Winamp發布十周年紀念版,用戶數量在後弗蘭克爾時代再創新高,活躍用戶達到9000萬。
通過對用戶來源進行分析,Winamp團隊發現一個令他們意想不到的事實:美國本土用戶數量下降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水平,但國際市場卻是凱歌高奏。Winamp新收穫了500萬土耳其用戶和200萬巴西用戶。
熬過低谷的Winamp嘗試東山再起。團隊試圖為Winamp提出新的商業計劃,想知道是否可以提供下載服務、流媒體服務又或者僅僅是在安裝的時候賣廣告。
Winamp團隊在用戶界面和編解碼器方面進行更新,使Winamp更符合新興群體的使用習慣。他們用網站流量變現,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多語言支持。
簡言之,2012年的Winamp開始做AOL早就該乾的事。
廉價變賣,音訊全無
(一代傳奇謝幕)
如今所有初創成員都已離開,Winamp與弗蘭克爾也不再有聯繫。Winamp的用戶基數停滯不前,而Spotify、Pandora和iTunes卻不斷增長,蘋果公司更是在2015年推出了流媒體版本的Apple Music。
Geno Yoham自2008年以來擔任Winamp項目的總經理,他在2012年表示Winamp仍有品牌價值,想繼續做出色的媒體播放器,尤其專註在iTunes尚未深耕的新興市場。
曾經的Spinner高管、後來的風險投資家Josh Felser曾試圖從AOL手中買下Winamp,他看好軟體背後的創意社區,相信其中仍有利可圖。後來有傳聞稱微軟有意收購Winamp,最終不了了之。
本來計劃在2013年12月份關閉服務的Winamp最終活了下來。2014年1月,AOL宣布將Winamp連同SHOUTcast以500萬到1000萬美元之間的價格賣給比利時在線電台公司Radionomy。這筆交易讓不少死忠粉重燃期待,但2014年至今,人們很少再聽到有關Winamp的消息了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2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