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間,OPPO Find 系列已經推出了 10 年,OPPO 早已從當年 MP3 轉型而來的「others」手機小廠成長為超越華為、小米佔據國內第一市場份額的大廠。對於 OPPO 而言,「Find」一詞不只是目前當家的旗艦系列,更是 OPPO 從功能機到智能機轉變,追尋內心「火花」遵從自己信仰的一個代名詞。
Find 十年,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一帆風順,Find 系列也走過不少彎路,陷入低谷,但是 OPPO Find 始終堅持了下來也依舊陪伴在我們身邊。

2011 年蘋果推出 iPhone 3GS,Android 手機在國內市場也出現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國內消費者對智能手機的購機浪潮比想像中來的更早,傳統手機廠商的產品都在積極向智能手機靠攏,OPPO Find X903 就是誕生在這個時期的產品。

第一次做智能機的 OPPO 賦予了 X903 濃厚的商務氣息,同時產品也更偏向於男性。

不過與大獲成功的萊昂納多 OPPO Find Me 廣告不同,雖然 OPPO 在這部初代 Find 上堆滿了當時能買到的最頂級的配置,但 X903 的銷量談不上理想:金屬機身+側滑鍵盤讓這部手機顯得又厚又重,再加上高端的售價,讓這部「磚頭機」的市場反饋沒有那麼理想。

2012 年 2 月,OPPO 繼而迭代發布 Find 3(X905)。Find 3 依舊沒有跳脫第一代 Find 身上死板的商務氣息,中框上使用鋁合金配合表面拉絲工藝,下額鋼印般的 LOGO 看起來十分陽剛。

不過 Find 3 是 OPPO 第一款雙核智能手機(MSM8260),Find 3 還主打拍照功能,配置 800 萬像素索尼 BSI 背照式鏡頭,這個鏡頭具有 f/2.4 的大光圈,附帶雙 LED 閃光燈,並支持「0 秒快拍」及眾多拍照模式,也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影音拍照手機。

真正讓 Find 這個品牌驚艷的,還是 4 個月後發布的 OPPO Finder,Finder 摒棄了之前兩代產品厚重、沒有靈氣的缺點,誇張的說簡直不像是同一個團隊做出來的產品,6.65mm 的厚度刷新了當時手機行業輕薄機身的記錄。

除此之外,4.3 英寸三星 AMOLED 屏幕,配置了高通雙核 1.5GHz MSM8260 處理器,後置 800 萬像素鏡頭。

這款手機讓消費者記住了 OPPO,也算是 Find 系列建立高端形象的標誌性手機。

趁熱打鐵,OPPO Find 5 在 2012 年 12 月發布,這也是 OPPO 在 2012 年發布的第三款 Find 系列手機,更新頻次絲毫不輸現在的 OPPO Reno 系列。

Find 5 的屏幕甚至是國內首款 1080P 屏幕,OPPO 息屏美學概念也是從這款手機開始。手機設計更加註意人體工程學,後蓋弧度設計,握持更舒適。但是這種外形設計同時導致電池容量低。但這也並不妨礙 Find 5 作為高端手機在市場上大賣。

2014 年 3 月,OPPO Find 7 發布。Find 7 在機身外形上還隱約可以看到 Find 5 的影子,只是下巴更為精緻。中框為塑料材質,但是表面有二條類似高光倒角的高亮線條,看起來像金屬,側面看過去,機身更為纖薄也少了塑料味。

硬體上配置高通驍龍 801 處理器,攝像頭和 Find 5 沒有很大區別,還是保持後置 1300 萬像素,一度成為 Find 絕唱的 Find 7 高配版還是首款 2K 屏手機、首款 VOOC 閃充手機。

可是,當你走的愈發的快了,人也就愈發的迷茫了。就在消費者一直在盼著 Find 9 的發布時,Find 系列卻沒有絲毫動靜,而原因就是 Find 9 原型機一直達不到內部對於 Find 系列的要求。
直至 2018 年 6 月,一千五百多天之後,Find X 亮相。

Find X 一發布,就是全面屏解決方案中的一種,通過升降機構,將前置攝像頭隱藏起來,正面看過去只有一塊整的屏幕,屏佔比達到 93.8%,在當時全面屏解決方案中,攝像頭升降雖然不是最完美的一種,但卻是技術難度、生產成本最高的一種。

Find X 的驚艷回歸,也給了 Find X2 更大的壓力。褪去重生後的驚艷,OPPO 旗艦的定位讓 Find X2 也變得更加沉穩,更加均衡。

在 OPPO Find X2 這一代,最直接接觸消費者的屏幕成為了 OPPO Find 團隊攻關的重點,3K 解析度、120Hz 刷新率、10bit 色深構成了 OPPO Find X2 提供極致屏幕體驗的基石,OPPO Find 沒有追求華而不實的花樣炫技,而是默默地站在科技與人文的十字路口,改善著消費者最直切的用機體驗。

OPPO Find 的最新力作,Find X3 系列將在今晚 19:30 如約而至,除了一如既往的旗艦配置,更讓人期待的是 OPPO 首創的「全鏈路色彩管理系統」。色深,有望成為繼刷新率之後又一項被消費者津津樂道的屏幕參數;「所見即所得」的色彩管理,也有望打破專業影像生產和普通消費者之間的隔膜。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26356.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