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購買固態硬碟時經常能看到PCIe、M.2、SATA、NVMe等等一系列的英文縮寫,搞得人頭暈眼花,好不容易一個一個查清楚了,沒過幾天又忘了,下面我就系統為大家介紹這些名詞、固態硬碟的各種標準,以及目前最主流的配置。
(圖片來源網路)
SATA和M.2指的都是介面種類,現在市面上還在使用的介面有SATA、mSATA、M.2和PCIe,SATA和mSATA介面的速度一般在500MB/S一下,M.2介面的速度最高可達7000MB/S左右,而PCIe介面的速度與線程有關通常能達到2BG/S以上。SATA和mSATA介面由於速度較慢且性價比不高,已經逐漸被M.2介面取代了,至於使用PCIe介面的固態硬碟價格實在太貴,除了預算充足的骨灰級遊戲玩家以外,真的不建議大家買。

PCIe除了代表一種介面類型,還是一種匯流排標準,目前PCIe介面的固態硬碟,以及大部分M.2介面的固態硬碟都使用PCIe標準,SATA使用的就是SATA匯流排標準。PCIe匯流排標準還分為不同的版本,具體的傳輸速度見下表。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吞吐量指的是理論最快的傳輸速度,具體的傳輸速度還要看固態硬碟使用的介面類型和支持的傳輸協議。

SATA匯流排使用的通信協議是AHCI或ATA,速度都不算快,我就不細說了。PCIe匯流排使用的通信協議一般都是NVMe,主流配置是PCIe 3.0×4搭配NVMe 1.4,傳輸速度能達到2000MB/S以上,說它是主流是因為這樣性價比最高。市面上也有PCIe 4.0的固態硬碟,但是價格有些貴,而且那麼高的讀寫速度意義也不大。

固態硬碟的各種標準講的已經差不多了,除了這些標準,在選購固態硬碟時產品的品質也不容忽視,決定產品質量的一是快閃記憶體顆粒,二是主控晶元。廠家製作快閃記憶體顆粒首先要切割提煉後的硅得到是晶圓,晶圓經檢測,合格的是原片,不合格的是黑片,之後再進行封裝,封裝好的就是快閃記憶體顆粒了。快閃記憶體顆粒承擔著存儲數據這一最主要的功能,快閃記憶體顆粒的質量可以說直接決定了固態硬碟的好壞,所以一定要注意別貪便宜買到黑片。

主控晶元則是負責控制固態硬碟和外界的數據交換,對傳輸速度也有不小的影響,而且在一些質量不太好的固態硬碟上,主控晶元往往是最容易損壞的。
簡單總結一下,目前最主流的就是M.2介面,匯流排標準PCIe 3.0×4,傳輸協議NVMe 1.4,至於容量推薦512GB或1TB。

市面上能滿足以上標準的固態硬碟不在少數,我重點推薦這款aigo固態硬碟P3000 1TB的版本,它採用M.2介面,PCIe 3.0×4匯流排標準,支持NVMe1.4傳輸協議,完美契合現在的主流標準,快閃記憶體顆粒來自鎂光,主控晶元採用InnoGint英韌科技IG5216。在此基礎上它能達到3300MB/S的讀取速度和2900MB/S的寫入速度,下面附上我實測數據。


在眾多M.2主流固態中,這款aigo固態硬碟P3000性價比也是最高的,799元的價格比其他品牌要實惠不少。比如說三星的某款相同的配置,速度也差不多,但是價格要900多,西部數據的更貴,要1000多。如果想入手一款固態硬碟,主流固態——aigo固態硬碟P3000絕對是首選。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26113.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