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中國的商品中經常使用平假名『の』,為什麼?」
近日,日本三大地方報之一《西日本新聞》收到讀者的上述疑問,其海外特派記者就此在中國作了一番調查。最終,該報記者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產品或品牌名包含日本文字會給消費者留下「高級感」、「好印象」……

《西日本新聞》報道截圖
1月13日,《西日本新聞》刊發了一篇報道,題為《「~の~」為什麼在中國受歡迎?用日本文字的商品名有高級感、好印象…開端是那個飲料》。
據這篇報道稱,該報開設的「按需調查報道」《你的特命採訪組》欄目近期收到了日本讀者的一個委託調查,即「聽說中國的商品中經常使用平假名『の』,為什麼」。為回應這一疑問,該報現居北京的海外特派記者坂本信博,便就此開始了調查與採訪。
坂本信博稱,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從已經進軍日本的水果茶連鎖店「奈雪の茶」起,人們能在許多中國產品的包裝以及商鋪招牌上看到日文平假名「の」字。「の」是日語五十音之一,是日語中的語氣助詞,相當於漢語的「的」、「之」。

中國品牌奈雪の茶,坂本信博在北京攝,下同

使用「の」字的美甲店
坂本信博還以北京市中心的一些便利店為目標,調查了產品名中帶「の」字的商品數量。據他稱,包括名為「優の品撮」的軟糖,名為「福の丸」的冰淇淋等,每家便利店都有約10種中國產品在名字部分帶上了「の」字。

北京便利店裡名為「優の品撮」的軟糖

北京便利店裡帶「の」字的牛肉乾商品
在調查便利店的過程中,坂本信博採訪了拿著其中一款帶「の」字商品的39歲女性。這位女性稱,雖然她從來沒有學過日語,但「の」是她最熟悉的日本文字。「不知怎的,有一種高級感。」
一名中國廣告業界相關人士告訴坂本信博,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日本產品給人的印象通常是「高品質、安全、健康」,在商品名和招牌上摻雜「の」這個字的話,會讓消費者的印象變好。「有些公司會使用『の』來誤導消費者,讓他們以為商品是日本製造的。」
除了從日本產品上「借光」外,報道也稱,「の」字在中國流行還有其他說法。比如,自1980年代後半期開始,因日元升值,日本人海外旅遊成為熱潮,中國香港使用「の」字增添日本風格,吸引日本遊客的商店數量迅速增加,「の」字逐漸流行。又比如,在2010年代開始,以《進擊的巨人》(進撃の巨人)為代表的日本動漫開始在中國年輕人中走紅,引發了使用「の」字的熱潮。
甚至,「の」字在中國的流行還與日本一款飲料的連鎖效應有關。據坂本信博稱,在他向中國人和長期生活在中國的日本人打聽「の」字流行的起源時,許多人腦海中會立馬浮現出一種日本飲料。而這個被他稱為「最有力的點火器」,就是2001年日本麒麟飲料在上海販賣的一款名為「午後の紅茶」的紅茶飲料。
和在日本國內的宣傳方式一樣,該飲料使用的代言人也是奧黛麗·赫本。同時,在中文產品名中,中文「午後紅茶」和日文「の」一併出現,寫在了包裝上。報道稱,「午後の紅茶」在上海推出後大受歡迎,「の」字的使用也得到了好評。到了2004年,這款飲料在廣州和北京也開始銷售,在它的帶動下,「據說,『の』字便逐漸以大城市為中心迅速滲透」。

日本麒麟飲料旗下的「午後の紅茶」飲料
在介紹完以上幾種說法後,坂本信博在報道結尾總結了一個結論。他認為,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の』字的使用是中國有很多日本文化、產品粉絲的證明」。他還稱,希望今後「の」字也會在中國新產品和招牌上中使用。
其實,產品名或品牌名使用包括「の」字在內的日文,在國內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比如,在飲品品牌元氣森林此前的氣泡水飲料包裝上,元氣森林就使用日文「気」字代替中文「氣」字。甚至,元氣森林此前的一款酸奶還打出了「北海道3.1」文字標識,讓不少消費者誤以為產品來自日本。
去年,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中新經緯採訪時曾表示,如元氣森林依託其在日本註冊的商標,從商標到包裝均是日系風,而實際產地和銷售市場都在中國,業內稱這種品牌是「偽日系」。
「目前,無論偽日系品牌估值多麼高,從長遠發展角度看,沒有特色業務能夠支撐最終只能曇花一現。另外,隨著消費者的健康意識逐漸提高,大家更關注生產地址和產品相關營養指標,如果質量不過關或存在虛假宣傳,那麼這類打著洋品牌概念的企業將被消費者拋棄。」朱丹蓬稱。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2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