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是流行的數字音樂無損壓縮格式之一,因出現較早,在全世界特別是中國大陸有著廣泛的用戶群。與MP3這類有損壓縮格式不可逆轉地刪除(人耳聽力不敏感的)數據以縮減源文件體積不同,APE這類無損壓縮格式,是以更精鍊的記錄方式來縮減體積,還原後數據與源文件一樣,從而保證了文件的完整性。APE由軟體Monkey’s audio壓製得到,開發者為Matthew T.
我是在03-04年左右在電驢上接觸到ape格式的,第一次聽的時候,非常驚喜,這是完全超越mp3的聲音,而且體積只有wav的65%左右,對於當時主流電腦僅僅只有80G的硬碟空間來說,這種格式太適合了。我們這種長時間在電腦面前折騰又喜歡音樂的人很快便愛上了這種音樂格式,並且開始大量收集。
很快,問題就來了。網站分享的音樂絕大部份都是以cue+ape形式發布的,cue是什麼呢,這是一個索引文件,記錄整軌ape文件的每一單軌的信息,有了cue才能進行選曲操作,沒有cue,那麼不好意思,你只能像聽磁帶一樣,按順序從頭聽到尾,中間要快進的話,是沒法精確定位到某一首歌曲的,所以cue很重要。但網站有網站的發帖規則,文件名要按要求發布,很多發布者就只按照發布規則修改了相應的文件名,卻沒有改cue裡面指向整軌ape的引用欄位,導致下載來的cue文件無法使用。當然這不是大問題,我們只要用記事本打開cue文件,修改一下引用指向欄位就行了。但這又會造成cue的文件產生變化,導致和原電驢鏈接出現不一致的情況,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經常整軌文件下載完了,這個1kb大小的cue文件卻好幾天都下載不了,實在很蛋痛。
在無休無止的下載浪潮中,很快來到了2011年,國內知名驢網的下載鏈接被關閉,眾驢友一時間呼天搶地,奔走相告,在網路上憤怒的噴著口水,同時這也是ape格式在國內的一個生命拐點。
當時ape已經佔據了國內絕大部分的用戶,縱觀其他格式,根本無一合之敵,對手都藏在陰暗角落裡瑟瑟發抖,這時候本是ape一統天下的最佳時機,不過決策者自己犯了個致命錯誤,就是閉源收費。其實ape一直針對硬體的解碼是收費的,也就是說你要生產一台可以解碼ape格式的隨身聽或者是解碼器,是要向ape作者繳納費用的,此時正是無損mp3隨身聽火紅的時候,各個廠家都在爭先恐後的推出自家的無損音頻播放器,但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另一個無損格式flac,為什麼呢?
其時,國外一些音樂分享站已經開始禁止使用ape格式了,主推flac和wav,因為ape有一個重大缺陷,就是文件一旦出現問題,從出問題的點往後的部分都是無法播放的,這對於整軌ape來說簡直就是噩夢。另外,ape格式自身的編解碼方式不太適合隨身設備使用,解碼是以浮點方式運算,非常吃硬體,在電腦上,cpu性能強大,電源供應充足,倒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到了隨身聽身上這一切都成了問題。第三當然是收費,誰會放著免費的flac不用,去用收費的呢?
雖然後來ape也想通了,免費了,但時過境遷,用戶幾乎流失光了,一代神格式黯然離場。
隨著一家獨大的某驢瞬間崩塌,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音樂分享網站又應運而生,音樂格式慢慢從ape轉向flac,分享鏈也變成網盤,115盤出道即巔峰,像開了掛一樣飛馳在互聯網的金光大道上。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2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