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hensD如何計算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什麼是cohensD,它是一種衡量兩個組之間效應量的方法。具體而言,cohensD就是指組均值之差除以標準差,計算公式為:
d = (M1 - M2) / sd
其中,M1和M2分別為兩個組的均值,sd為兩組樣本的合併標準差。
需要注意的是,cohensD的值可以為正也可以為負,取決於M1和M2的大小關係。如果M1大於M2,則cohensD為正數;反之,則為負數。
二、cohensD是哪個值啊
關於cohensD的大小,一般可以按照以下標準進行分類:
- 小效應:cohensD小於0.2
- 中等效應:cohensD介於0.2和0.8之間
- 大效應:cohensD大於0.8
這些標準不是絕對的,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在某些研究領域中,cohensD大於0.5已經被認為是大效應。
三、cohensD計算出的效應量分析
1. 根據cohensD判斷研究結果的顯著性
cohensD的值越大,說明兩組之間的效應量越大,也就意味著研究結果更顯著。
if abs(d) >= 0.8:
print("大效應")
elif abs(d) >= 0.2:
print("中等效應")
else:
print("小效應")
2. 根據cohensD對不同實驗方法進行效果對比
cohensD可以用於比較不同實驗方法的效果大小,從而確定哪種實驗方法的效果更優。例如,我們想比較兩種減肥方法的效果,可以進行如下計算:
d = (M1 - M2) / sd
if d > 0:
print("減肥方法1更優")
else:
print("減肥方法2更優")
3. 根據cohensD對同一實驗方法在不同實驗組中的效果進行比較
如果同一實驗方法在不同實驗組中使用,可以用cohensD進行效果比較。例如,我們想比較某種藥物在男性和女性患者中治療感冒的效果,可以進行如下計算:
d = (M_male - M_female) / sd
if d > 0:
print("藥物對男性患者更有效")
else:
print("藥物對女性患者更有效")
4. 根據cohensD對不同研究領域的效果進行比較
cohensD可以用於比較不同研究領域中相同變數的效果大小,從而確定哪個領域的效果更顯著。例如,我們想比較心理學和教育學中相同教學方法對學生成績的影響,可以進行如下計算:
d1 = (M_psychology - M_education) / sd
d2 = (M_psychology - M_business) / sd
if d1 > d2:
print("教育學中該教學方法對學生成績更有益")
else:
print("心理學中該教學方法對學生成績更有益")
四、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了解了cohensD的計算方法、大小分類以及其在不同實驗方法和研究領域中的應用。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cohensD判斷標準和分析方法,以得出更準確、更有意義的研究結論。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19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