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瀏覽器版本過低升級方法:怎麼查ie版本信息

2021年年5月21日對於IE來說,是一個傷感的日子。

這一天,微軟正式宣告IE進入死亡倒計時:Internet Explorer 11 桌面應用程序將在 2022 年 6 月 15 日停止使用,並且不再支持某些版本的 Windows 10。

事實上,過去幾年,IE經歷了諸多版本停止支持和更新,而這次則在最新版本的Windows系統中停用,宣示IE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無論是微軟方面的主觀願望,還是用戶使用的客觀情況,已經存在近25年的IE瀏覽器都已經基本上成為歷史的棄兒。

瀏覽器霸主往事

1993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NCSA組織發表Mosaic。這是互聯網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普遍使用且能顯示圖片的網頁瀏覽器。

IE 的崛起和綁定 Windows 有關。90 年代還沒有免費瀏覽器的概念,當時的霸主是作為商業軟體的 Netscape Navigator(網景瀏覽器)。為了對抗網景,微軟將 IE 捆綁在 Windows 95、Windows NT 中推出,雖然這一行為在後來被法院判定為壟斷,但對競爭對手來說這個判決來得太遲了,IE 瀏覽器的市場份額在 2002 年到達了 95% 的頂峰,遠遠甩開對手。

初生牛犢不怕虎,從1995年誕生到1997年,短短的3年時間裡,IE為改善體驗迭代了4個大版本。憑藉Trident內核的過硬技術、免費下載和「微軟爸爸」的捆綁式預裝,IE一舉終結了網景瀏覽器(Netscape)的統治地位。

在20世紀90年代末,IE業務每年為微軟帶來超過1億美元收入。到2002年,IE佔據瀏覽器市場96%的份額,這也是IE最為光輝的時刻。

那個時候,新千年的互聯網熱潮風起雲湧,網站的建設也熱火朝天,政府網站、網上銀行、校園網BBS等諸多服務網站均,唯IE馬首是瞻。

而最終導致這瀏覽器名譽掃地的原因,是在2000年代初期出現苗頭的。

有了對市場的壟斷,微軟懈怠了,沒有投入足夠資源來進一步優化IE。互聯網在優化,網路安全威脅也在持續發展,IE給了又慢又不安全的印象。

更糟糕的是微軟讓換瀏覽器變成了難事。他們將IE緊密集成在Windows系統中,卸載非常困難,把之前積攢的大部分用戶好感毀了。

2009年,微軟還因為強制植入IE涉嫌壟斷,被歐盟罰了17億歐元(按當時匯率合170億人民幣)巨款。

到了2000年代中期火狐等競爭對手趁虛而入,為了速度、可靠性和安全性全面擁抱開放網路標準,不像IE依賴大量的獨家技術。

最終開放標準得到普及讓開發者不用再依靠微軟獨有的解決方案就能支持交互。

於是乎,IE的市場佔有率急劇下降,然而微軟似乎還是沒認真搶救一下的意思。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網頁在IE上顯示異常或者渲染不當。

直到2009年微軟才著手推出IE 8,他在標準兼容性和安全性上有很大進步,但那時候IE的市場佔有率與2003年相比已經下降了1/4到1/3,損失已難以挽回。

2009年出場的谷歌Chrome則是壓死IE的最後一根稻草。它依靠開源生態和快速更新的模式迅速壯大,瀏覽器市場形成「一超多強」的局面。

瀏覽器的「三國殺」

圍繞在IE身上最大的槽點是「慢」,人們只會在下載其它瀏覽器時用到它。網友用惡搞漫畫、偽官方賬號來嘲諷它,有人做出「No IE」的網站,列舉它的缺點來呼籲人們放棄 IE,吐槽 IE 一度成為流行文化。

其實從 Internet Explorer 11 版本開始,IE 的速度已經不慢。奈何對手太強,國內各種搶票、追劇的功能五花八門出現,360 瀏覽器、獵豹瀏覽器異軍突起,用戶已經被教育成「懶人」。Chrome、Firefox 更是早就支持插件,生態不斷壯大,IE 的革新再難喚回用戶。

起初在Google內部,瀏覽器的開發是被當時的Google CEO施密特反對的,但他最終聽從了兩位創始人的建議。於是就在2008年9月,Chrome瀏覽器開始公測,在100多個國家開放下載。

當時,IE 8 Beta 2版本剛剛發布幾天,Firefox 3.0也已經發布近3個月,而且後者發布時還在下載量方面獲得了世界吉尼斯紀錄。總之,與二者的體量相比,Chrome還只是一個嬰兒;它當然有可能長大,但也有可能夭折。

但是,站在今天來看,Chrome幾乎可以說是重新發明了瀏覽器;當下網頁瀏覽器的許多人性化功能幾乎都來自於Chrome。比如說標籤欄置頂,將搜索欄和地址欄合二為一,高度簡約的界面設計,面向開發者的擴展程序商店,書籤可以通過Google賬號在雲端同步……這一系列功能的出現劃時代地提升了人們的網頁瀏覽體驗。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保持數月個更新的迭代速度的同時,Google還設計出一種極為有效的開發模式,將Chrome分為穩定版和開發版,前者用來滿足普通用戶,後者方便開發者進行功能更新和測試,從而滿足不同類型用戶的需求。

因此,在Google深厚的互聯網基因和強大的技術背景的支撐下,Chrome大受歡迎,尤其是對於喜歡追求新技術的開發者而言。2010年底,Chrome在推出兩年多之後奪取了10%的市場份額。與此同時,IE的市場份額繼續下跌,低於60%,而Firefox則維持在20%左右。整個瀏覽器市場初步形成了由IE、Firefox和Chrome「三分天下」的局面。

當然IE並非沒有努力,在IE 8正式版和IE 9的更新中,微軟也的確十分努力地改進瀏覽器的使用體驗,在很多方面也向競爭對手尤其是Google的Chrome學習,但是IE的積弊使其很難在前進的步伐上顯得遲緩而無力,而Chrome就像是一個年輕的跑步健將,沒有什麼包袱,只是在快速前行。

至於勝負,用戶才是真正的裁判。

移動大潮下的IE

從2010年底到2016年初的5年時間裡,IE和 Chrome的發展曲線依然延續了之前的情況,IE的市場份額繼續穩步下降,而Chrome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穩步提升;至於Firefox,則是在10%和20%之間徘徊,近來又呈現出下降的趨勢。根據Net Applications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12月全球瀏覽器市場上,霸主IE份額跌至48.57%;Chrome份額持續上漲,已經達到了32.33%;而Firefox已經下降到了為12.13%。

很難具體闡明這五年時間裡,移動互聯網大潮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網頁瀏覽器市場的發展。但是微軟在這場大潮中的嚴重缺位,卻實實在在地造成了IE只能在桌面瀏覽器市場處於孤立無援的被動狀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Google的Chrome卻繼續憑藉跨越桌面、平板和智能手機等多終端的統一體驗吸引著更多的用戶。

2013年發布的IE 11也很優秀,但卻是那麼無助;它只能蜷縮於桌面的一角,眼睜睜地看著人們在智能手機上用Chrome打開網頁。

另外一點值得反思的是IE和Windows的關係。當初正是憑藉這種關係,IE才能夠迅速達到「從0到1」的顛覆性局面;即使中間多次遭到人們的質疑和來自政府機構的反壟斷措施,但都無損於IE在早期的統治性地位。但是在最近5年內,由於Windows在移動互聯網大潮的刺激下的轉型失敗,IE也隨之而遭到了冷遇;而就當微軟試圖通過Windows 10來實現自我變革的時候,它卻已經決定用Microsoft Edge來徹底取代IE。

2015 年,微軟首次推出 Microsoft Edge,想用它來取代 IE 成為 Windows 10 的默認瀏覽器。一開始很多人因為 Edge 在 Windows 10 上運行快而叫好,但除此之外它的吸引力還是不足,沒有掀起太大聲量。

也就是說,當初與Windows之間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聯狀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它沒能與Windows一起涅槃重生,落寞地淪為微軟的棄子。

也許在微軟那裡,Windows操作系統才是最最重要的東西,因為目前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替代者。而顛覆本身只能出現在可被取代的那些事物上,比如說IE,比如說曾經是手機代名詞的諾基亞。

結語

對互聯網世界而言,經典軟體的退出和新生,早已是很平凡的事情。只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拋棄,是一條顛撲不破的道理。除了IE,主流瀏覽器已不再支持Flash插件、對Windows 7的支持已經結束等,都證明了這一點。很多我們曾經熟悉的軟體、系統,都在互聯網的發展中,慢慢地淡入歷史。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和IE愛恨交織的青春。即使有著令人頭疼的各種問題,但是當我們第一次通過IE瀏覽器看到廣闊的世界時,那種激動、開心的心情也是如此地讓人印象深刻。它曾給無數網友帶來的最初悸動,那些愛恨憂愁,雖然有時很煩,卻單純而美好。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18208.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09 00:30
下一篇 2024-12-09 00:3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