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股市的焦點在新能源,而新能源的焦點在儲能。
最近出台的重磅文件《關於鼓勵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自建或購買調峰能力增加併網規模的通知》,要求增加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併網規模。

儘管沒有直接點名儲能,但市場早已將儲能視為直接利好對象。
由於光、風等自然條件多變,導致輸出功率不穩定,光伏、風電無法時刻滿足併網的功率要求,也就是棄光棄風。這實際上是一種浪費。如果能將這些浪費掉的電能儲存起來,那麼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本還會繼續降低。而這也是資金爆炒儲能的原因。
在明確了大方向之後,更重要的是尋找基本面爆發力最強的細分領域。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那麼逆變器就是種子選手。
圖片來源: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
逆變器可不是新概念。在去年的光伏行情中,逆變器是漲幅最大的上游環節。行業龍頭公司的股價一年十倍,實現了市值從200億元到2000億元的飛躍。
也就是說,逆變器既可以是儲能概念,也可以是光伏概念。
其中的道理其實不難理解。逆變器在光伏系統中,發揮著交/直流轉換、功率控制、並/離網切換等重要功能。

在沒用儲能系統輔助的時候,光伏發的電直接通過逆變器併入電網。而有了儲能之後,光伏發的電,先通過逆變器儲存到儲能系統中,然後這些電再通過逆變器併入電網。雖然多拐了一道彎,但就能把浪費掉的電(棄光)節約下來,從而延長了光伏的利用小時數。

逆變器需求的增長是必然的。根據相關研究的預測,2025年全球光伏儲能逆變器對應的裝機量可達104GW,而2020年全球裝機量僅5.3GW。也就是5年20倍,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80%。

圖片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或許有人會說,新能源所有的細分領域,需求都在漲,那逆變器的過人之處又在哪裡?
簡單來說,逆變器有耗材的邏輯。大型地面光伏電站的壽命,通常在20年左右。而逆變器受內部電子元器件(IGBT、電容、電感等)所限,使用壽命一般不超過10年。換言之,光伏電站一生中,至少要用2個逆變器。這導致逆變器需求不僅受益於光伏的增量,還會受益於存量。
下游需求的激增,通常會導致上游產品的漲價。只不過,逆變器行業最大的看點不是漲價,而是供給端的行業格局。
之所以不必期待漲價,是因為逆變器既有技術壁壘,也要拼低成本。
以光伏逆變器為例,1台逆變器連接十幾片光伏組件,逆變器一旦出問題,整個系統就會癱瘓。對於安全性的強調,使得早期的逆變器都是德國製造。不過,就整個光伏產業鏈而言,逆變器是其中投資門檻最低,最輕資產運營的環節,而這也給接下來的低成本埋下了伏筆。

圖片來源:天風證券研究所
國內廠商後來捅破了技術上的窗戶紙,並拿出大幹快上的精神,迅速鋪開產能(凈資產運營的行業,產能擴張迅速),用物美價廉的產品,在搶佔市場份額的同時,還將逆變器在光伏系統總成本中的佔比壓到不足10%。
在2017年時,中國逆變器的「六神」(前六強)的出貨量,加起來超過了全球的50%。這一數據在2020年甚至上升到了60%。而且以後只多不少。原因還是成本領先。2020年,國產廠商銷往海外的產品中,集中式和戶用逆變器單價僅為0.25元/W和0.5元/W,遠低于海外企業0.57元/W和0.78元/W的售價。
圖片來源:興業證券經濟與金融研究院
成本領先給國內廠商構築了寬廣的護城河。說出來可能不信,菊(hua)廠(wei)也做逆變器,而且還做成了行業出貨量第一。出貨量排名第二的,便是前文提到的一年十倍的龍頭股。

其實,漲價除了對行業自身的格局不利之外,還會有跟客戶鬧掰的風險。現如今,光伏產業鏈中最不好惹的,就是下游電池片、組件廠商。上游誰敢漲價,他們就合起伙來錘誰——漲價但被針對的硅料、光伏玻璃就是例子。
最好的狀態是雙贏。只有雙贏,才能保證可持續的發展。這樣看來,良好的行業格局,才是逆變器行業手裡下金蛋的母雞。
綜合以上的分析,逆變器的投資邏輯,可以總結為以下4點:
1. 剛剛起步的儲能賽道,將成為逆變器新的增長點。光伏逆變器和儲能逆變器在原理上相通,因此,身處光伏賽道上的逆變器廠商,可以順利搭上儲能的列車;
2. 逆變器需求的增速,會高於光伏產業鏈的整體水平。原因是逆變器的壽命只有光伏系統的一半。在光伏組件的一生中,至少要用2個逆變器。這種耗材邏輯,使得逆變器的需求不僅受益於光伏的增量,還受益於存量;
3. 國內廠商在行業格局中佔據優勢地位。而鞏固行業優勢地位的法寶,則是成本上的領先。這種成本領先,是中國製造業紅利的產物,也是其他國家的同行模仿不來的;
4. 在產業鏈中創造了雙贏的局面,帶來了增長的持續性。在光伏產業鏈中,牢牢抱團的下游電池片、組件,現在無人敢惹。跟他們搞好關係(產品不漲價),相當於廣結善緣。
由於逆變器行業已經形成了良好的行業格局,這大大降低了我們選股的難度。已經被市場發掘出來的股票,都是我們可以關注的對象。而且,當前是新能源情緒高漲的時期,在這種局面中,小公司很有可能比大公司漲得更快更猛。
既然作為細分領域的逆變器如此精彩,那麼佔據行情主線的新能源賽道,就更不必慌了。
主線行情是磅礴大氣的,它用開放的胸襟歡迎所有人參與。投資者生態的豐富,對行情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這其中既有長線資金,也有短線資金。操作風格差異,使得主線行情的頂部並不是自由落體,而是高位震蕩。
再者,牛股從來就沒有什麼歷史大頂,因為高成長可以消化高估值。存在即合理。一些股票長期高估值,並不是市場瘋了,很可能是我們自己暫時沒看懂罷了。
註: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16945.html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