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賓士飽受V型發動機之苦,尤其是2011年左右的M級、GLK級以及部分進口E級、S級以及R級的V型六缸發動機M272,無論是正時鏈條異響、漏油還是平衡軸異常磨損,都讓這些車主傷透了心。

實際上凡V型發動機都有其共性,目前來講,最後一代賓士的V6王牌M276發動機,氣缸夾角從M272的90度調整到60度,對渦輪的兩側布局是有一定優勢的,最關鍵的是氣缸夾角變60度之後取消了原來經常出問題的平衡軸系統,優化了整機體積和NVH特性,是一個非常成功的設計。

但礙於發動機輕量化和周邊零部件尺寸干涉等問題,導致多數車型兩側只能布置尺寸比較小的渦輪

雖然這個設計能夠將渦輪遲滯做到最小化的同時平衡背壓,但小尺寸渦輪帶來的問題就是高轉速缺乏動力延展性。加上老款276搭配的都是表現不怎麼樣的7AT,根本就是茶壺裡煮餃子,動力被憋得臉紅脖子粗,爆發起來又難受。


另外很多人說同樣搭載M276的C43 AMG發動機表現就非常好,但實際上多數人不知道的是,C43 AMG的M276和普通車型的M276兩側的渦輪尺寸大小不同,AR比更加優化,這也是C43 AMG的6缸動力更強的原因之一。

那麼大眾這塊看到了276的坑,想消滅遲滯又想有更好的動力儲備,除了搭配8AT以外,其實只有EA839和825的這種大夾角的中置設置能夠解決了。

那麼825這一代和上一代一樣,也是中置雙渦輪向內排氣,和2.9T的EA839異曲同工,只是V8的825不需要像EA839那樣為了經濟性設定,在3.0T版本上閹割掉一個渦輪。
所以實話說,在EA825以及EA839上面的設計,中置渦輪V型向內排氣是一種從根源上消除上述問題的一個基礎設計,那麼散熱壓力同時也可以用更高效的循環以及發動機機蓋的空氣動力套件設計優化。
從時間節點來看,奧迪V型發動機一直「跟在」賓士的V型發動機之後,直到賓士最新的M256發動機換為L6的直列六缸設計之後,奧迪(大眾)依然在V型發動機方面深耕細作,以至於自V10、V8的(825)、V6的(839)上面的缸體水套以及散熱循環的設計都有一定的共性。

關注老王,下一期我們講大排量發動機的懸置振動抑制的巧妙設計。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13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