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盤時代改變著我對數據資料的儲存習慣,但也因下載速度慢和各種推送廣告,讓很多人感到反感。在網速不斷提升的同時,為啥網盤傳輸文件時依舊很慢呢?這就不得不提到收費的問題,因為不辦會員就會體驗很差。所以我還是選擇回歸到傳統的數據拷貝方式,隨身常備一塊U盤以備不時之需。在選擇它時,除了看容量大小外,還關注到了有普通U盤和固態U盤,對於不太了解的小夥伴來說區別在哪呢?今天就給大家橫向測評分析一下。
首先來科普一下什麼是固態U盤,簡稱USSD,採用SSD主控,體積做成與U盤大小一致,小巧便攜,讀寫速度可以達到SSD級別。
與普通U盤的本質區別:高速固態是SSD的存儲方案、普通U盤就是U盤存儲方案。他們兩一個是SSD主控一個是U盤主控。普通U盤沒有固態的叫法,只有確實使用固態存儲主控的才可以叫做固態U盤,有些速度稍微快一些的U盤為了提升自己產品的性能,故意蹭固態的熱度。

筆者平時使用的是閃迪32GB USB3.0的金屬外殼U盤,讀速可達150MB/秒。多年來在選擇內存卡或U盤時,一直都是使用閃迪和金士頓的品牌。那這次為了升級大容量內存和更高的讀速,經過篩選,才入手了這款aigo固態U盤U391,於是抱著好奇心測測,看下它的表現如何。


先來開箱看看外觀,aigo固態U盤U391的容量從64GB到1T都可供選擇,我入手的是128GB的容量,插電腦上後顯示實際容量為119GB,以及足夠我日常拷貝工作文件、音樂、視頻等資料。不過,這款只提供了一個錆色可選,看著到還很低調穩重的,顏色適合商務男士用。


aigo固態U盤U391的機身尺寸為68.3mm*20mm*9.3mm,相較於手裡的這個閃迪U盤,尺寸是偏大一些的。但U盤設計很前衛,有點跑車流線的造型。並採用的是鋅合金材質,金屬機身重量約33g,拿在手裡分量十足。特點是在耐用性和散熱性上要好於其他材質。


這款aigo固態U盤U391的USB口處有個一體活動式蓋帽,可以單向翻轉,打開和收起都很方便,也不會擔心U盤蓋帽會丟。另外,蓋帽中間有一枚強磁,稍加點力即可推動,這也保證了U盤放在包內時,不能隨意彈開,還能夠保護U盤內部介面。


同時為了測試,我下載了2款U盤檢測工具,AS SSD Benchmarks固態硬碟檢測工具、CrystalDiskMark硬碟檢測工具,分別對普通USB3.0的U盤和固態USB3.1的U盤讀寫速度進行對比。

普通U盤
AS SSD Benchmark:讀速167MB/s左右,寫入13.8MB/s左右,U盤測試讀寫速度較低,且不穩定,每次不一樣。

CrystalDiskMark:讀速172MB/s左右,寫入15MB/s左右, U盤測試速度一般比較慢。

固態U盤
ASSSDBenchmark:讀速416MB/s左右,寫入387MB/s左右,固態U盤測試過程中很快,數據也達到了官方給出的參考值。

CrystalDiskMark:讀速454MB/s左右,寫入417MB/s左右,U盤測試讀寫速度很快,超過了官方給出的測試數據。

使用硬碟讀寫速度測試工具對比,通過U391的數據可以看得出來,高速固態U盤出廠已經4K對齊了。讀取速度保持在420MB/s以上,寫入速度也保持在380MB/s以上的水平,甚至會超過官方標稱的速度了,表現是非常亮眼的。

通過使用可以看到,U391實際傳輸情況來看,在拷貝大的視頻時,寫入速度可達318MB/每秒,最低也有200MB/每秒,對於圖片、文件等小文件來說,只需幾秒即可完成傳輸,無任何壓力。測試過程中也很穩定,沒有來回跳動。

對長時間讀寫U盤的話,就要提到控溫的表現,U盤表面會有一點發熱的情況,這也是金屬外殼的散熱體現,整體控制的要比普通U盤溫度低。

綜合對比後得出結論,通過這次的測試,可以看到固態U盤的讀寫速度以及文件傳輸能力明顯要優於普通U盤的幾倍。這也得益於固態獨有的設計布局與工作方式,才能以碾壓式的數據完勝。有很多朋友對數據傳輸讀速是有要求的,相信經過我的體驗,大家應該知道什麼樣的U盤適合自己了。個人認為aigo憑藉著多年的經驗,能帶給用戶一個質量過硬的產品。按價格來說,一百多元的aigo固態U盤U391似乎也在能接受的範圍,不管是從外形、材質還是傳輸性能上來說,都是值得入手的產品,未來勢必會佔領市場。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07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