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五種網路接入方式「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是指什麼」

快速喚起記憶知識框架

「計算機網路」第一章、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1.計算機網路的主要功能?

1、硬體資源共享。

可以在全網範圍內提供對處理資源、存儲資源、輸入輸出資源等昂貴設備的共享,使用戶節省投資,也便於集中管理和均衡分擔負荷。

2、軟體資源共享。

允許互聯網上的用戶遠程訪問各類大型資料庫,可以得到網路文件傳送服務、遠地進程管理服務和遠程文件訪問服務,從而避免軟體研製上的重複勞動以及數據資源的重複存貯,也便於集中管理。

3、用戶間信息交換。

計算機網路為分布在各地的用戶提供了強有力的通信手段。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網路傳送電子郵件、發布新聞消息和進行電子商務活動。

4、分散式處理

當計算機網路中某個計算機系統負荷過重時,可以將其處理的某個複雜任務分配給網路中的其他計算機系統,從而利用空閑計算機資源以提高整個系統的利用率。

2.主機間的通信方式?

客戶-伺服器(C/S):客戶是服務的請求方,伺服器是服務的提供方。

對等(P2P):不區分客戶和伺服器。

3.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區別?

電路交換:整個報文的比特流從源點連續的直達終點,像在一個管道中傳輸。包括建立連接、傳輸數據和斷開連接三個階段。最典型的電路交換網路是傳統電話網路。

報文交換:將整個報文轉發到相鄰節點,全部存儲下來,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節點。是存儲-轉發類型的網路。

分組交換:將報文分組轉發到相鄰節點,查找轉發表,轉發到下一個節點。也是存儲-轉發類型的網路。

「計算機網路」第一章、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4.計算機網路的主要性能指標?

1、帶寬(Bandwidth)

本來表示通信線路允許通過的信號頻帶範圍,但在計算機網路中,帶寬表示網路的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是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數據率」的同義詞,單位是比特/秒(b/s)。

2、時延(Delay)

總時延 = 排隊時延 + 處理時延 + 傳輸時延 + 傳播時延

(1) 排隊時延

分組在路由器的輸入隊列和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的時間,取決於網路當前的通信量。

(2)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收到分組時進行處理所需要的時間,例如分析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

(3) 傳輸時延(發送時延)

結點將分組所有比特推向鏈路所需的時間。

(4) 傳播時延

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所需要花費的時間,電磁波傳播的速度接近光速。

3、時延帶寬積

指發送端發送的第一個比特即將到達終點時,發送端已經發送了多少個比特,因此又稱以比特為單位的鏈路長度,即時延帶寬積 = 傳播時延 * 信道帶寬。

5.計算機網路提供的服務的三種分類?

1、面向連接服務與無連接服務

在面向連接服務中, 通信前雙方必須先建立連接, 分配相應的資源(如緩衝區), 以保證通 信能正常進行, 傳輸結束後釋放連接和所佔用的資源。因此這種服務可以分為連接建立、數據傳 輸和連接釋放三個階段。例如TCP就是一種面向連接服務的協議。

在無連接服務中, 通信前雙方不需要先建立連接, 需要發送數據時可直接發送,把每個帶有 目的地址的包(報文分組) 傳送到線路上, 由系統選定路線進行傳輸。這是一種不可靠的服務。 這種服務常被描述為「盡最大努力交付」 (Best-Effort-Delivery), 它並不保證通信的可靠性。例如 IP、UDP就是一種無連接服務的協議。

2、可靠服務和不可靠服務

可靠服務是指網路具有糾錯、檢錯、應答機制, 能保證數據正確、可靠地傳送到目的地。 不可靠服務是指網路只是盡量正確、可靠地傳送, 而不能保證數據正確、可靠地傳送到目的 地, 是一種儘力而為的服務。

對於提供不可靠服務的網路, 其網路的正確性、可靠性要由應用或用戶來保障。例如, 用戶 收到信息後要判斷信息的正確性, 如果不正確, 那麼用戶要把出錯信息報告給信息的發送者, 以 便發送者採取糾正措施。通過用戶的這些措施, 可以把不可靠的服務變成可靠的服務。

3、有應答服務和無應答服務

有應答服務是指接收方在收到數據後向發送方給出相應的應答,該應答由傳輸系統內部自動 實現, 而不由用戶實現。所發送的應答既可以是肯定應答, 也可以是否定應答, 通常在接收到的 數據有錯誤時發送否定應答。例如, 文件傳輸服務就是一種有應答服務。

無應答服務是指接收方收到數據後不自動給出應答。若需要應答, 則由高層實現。例如, 對 於WWW服務, 客戶端收到伺服器發送的頁面文件後不給出應答。

6.ISO/OSI參考模型和TCP/IP模型?

1、參考圖片

「計算機網路」第一章、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2、五層協議

應用層 :為特定應用程序提供數據傳輸服務,例如 HTTP、DNS 等協議。數據單位為報文。

傳輸層 :為進程提供通用數據傳輸服務。由於應用層協議很多,定義通用的傳輸層協議就可以支持不斷增多的應用層協議。運輸層包括兩種協議:傳輸控制協議 TCP,提供面向連接、可靠的數據傳輸服務,數據單位為報文段;用戶數據報協議 UDP,提供無連接、盡最大努力的數據傳輸服務,數據單位為用戶數據報。TCP 主要提供完整性服務,UDP 主要提供及時性服務。(流量控制、差錯控制、服務質量、數據傳輸管理、端到端)

網路層 :為主機提供數據傳輸服務。而傳輸層協議是為主機中的進程提供數據傳輸服務。網路層把傳輸層傳遞下來的報文段或者用戶數據報封裝成分組。(流量控制、擁塞控制、差錯控制、網際互聯)

數據鏈路層 :網路層針對的還是主機之間的數據傳輸服務,而主機之間可以有很多鏈路,鏈路層協議就是為同一鏈路的主機提供數據傳輸服務。數據鏈路層把網路層傳下來的分組封裝成幀。(封裝成幀、差錯控制、流量控制、傳輸管理)

物理層 :考慮的是怎樣在傳輸媒體上傳輸數據比特流,而不是指具體的傳輸媒體。物理層的作用是儘可能屏蔽傳輸媒體和通信手段的差異,使數據鏈路層感覺不到這些差異。

3、OSI

其中表示層和會話層用途如下:

表示層 :數據壓縮、加密以及數據描述,這使得應用程序不必關心在各台主機中數據內部格式不同的問題。

會話層 :建立及管理會話。

五層協議沒有表示層和會話層,而是將這些功能留給應用程序開發者處理。

4、TCP/IP

它只有四層,相當於五層協議中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合併為網路介面層。

TCP/IP 體系結構不嚴格遵循 OSI 分層概念,應用層可能會直接使用 IP 層或者網路介面層。

7.端到端通信和點到點通信的區別?

從本質上說,由物理層、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組成的通信子網為網路環境中的主機提供點到 點的服務, 而傳輸層為網路中的主機提供端到端的通信。

直接相連的結點之間的通信稱為點到點通信, 它只提供一台機器到另一台機器之間的通信, 不涉及程序或進程的概念。同時,點到點通信並不能保證數據傳輸的可靠性,也不能說明源主機 與目的主機之間是哪兩個進程在通信,這些工作都是由傳輸層來完成的。

端到端通信建立在點到點通信的基礎上,它是由一段段的點到點通信信道構成的,是比點到 點通信更高一級的通信方式,以完成應用程序(進程) 之間的通信。」端」 是指用戶程序的埠, 埠號標識了應用層中不同的進程。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205497.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4-12-07 17:47
下一篇 2024-12-07 17:4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