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為了滿足不同預算、不同需求的客戶,一種處理器架構會衍生出多個不同規格、不同型號的產品。核心與計算線程數不多的處理器一般適合用來進行遊戲與日常應用,核心數與計算線程數多的處理器不僅可以用來遊戲、處理一般的辦公任務,還多被用於進行音視頻轉碼、圖形渲染、AI計算等專業應用,畢竟以上這些任務都非常依賴處理器的多核心計算性能。那麼在當前市面上的消費級多核心處理器中,哪種產品能幫助用戶更快地完成這些專業應用,誰的生產力更高呢?
消費級處理器中的“多核怪獸”有哪些?
儘管AMD的EPYC霄龍、Threadripper線程撕裂者、英特爾的XEON至強處理器憑藉多得多的核心數量與計算線程數,在生產力性能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但採用這些處理器的伺服器、工作站售價都比較昂貴,再加上其需要使用專業的操作系統、軟體,使得它們更適合規模較大的製作公司、服務與運營商。對於個人用戶、小型工作室或公司來說,價格低不少,核心數較多的消費級旗艦處理器仍然是更好的選擇,比如AMD在今年8月才推出,基於Zen 5架構的銳龍9 9950X處理器,以及英特爾在去年末上市的酷睿i9-14900K處理器。
▲銳龍9 9950X內部結構示意圖,擁有兩個CCD,通過IF匯流排與IOD晶元交換數據。
▲銳龍9 9950X處理器外觀,配備IHS散熱頂蓋,“個頭”不大,卻擁有多達16顆核心。
與上一代Zen 4旗艦處理器銳龍9 7950X相比,銳龍9 9950X仍採用16核心、32線程設計。在內部結構上,Zen 5也與Zen 4基本一致,仍是最多8顆Zen5處理器運算核心組成一個CCX(CPU Complex),一個CCD由一個CCX與一個INFINITY FABRIC雙向通信模塊組成,後者用於同I/O Die交換數據。由於銳龍9 9950X的核心數超過了8顆,所以它的內部有兩個CCX、兩個CCD。每個CCX擁有32MB共享三級緩存,CCX內的處理器核心都能高速、任意地訪問這32MB緩存。所以它的三級緩存容量為64MB。二級緩存容量方面,由於處理器的每核心二級緩存容量為1MB,因此銳龍9 9950X的二級緩存容量為16MB,二三級緩存總容量達64MB+16MB=80MB,與銳龍9 7950X完全相同。
▲銳龍9000系列處理器採用的AMD Zen 5架構相對於Zen 4提升了16%
銳龍9 9950X的進步主要有三點,一是採用了Zen 5架構處理器核心,其IPC性能相對Zen 4提升了16%;二是處理器採用了新的48KB L1 12-way數據緩存,銳龍9 9950X處理器的每核心一級緩存容量從銳龍9 7950X的64KB提升到80KB;三是處理器核心採用更先進的TSMC 4nm工藝生產製造,而銳龍9 7950X用的還是TSMC 5nm生產工藝。與英特爾消費級處理器相比,Zen 5處理器還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支持AVX-512指令集,它內置了一個SIMD 512bit單元,隊列深度為384,擁有6個2周期延遲的FADD單元,在運行支持AVX-512指令集的多媒體運算、AI應用、AES加密中,速度要快很多。
▲酷睿i9-14900K採用LGA1700封裝。在正面配備了左右對稱延伸的金屬頂蓋。
酷睿i9-14900K則延續了從12代酷睿處理器開始的大小核混合架構設計,其大核心採用了工作頻率更高的“Raptor Lake-S Refresh”P Core性能核,最高睿頻頻率可以達到6.0GHz,並支持超線程技術。小核心則延續使用12代酷睿上基於Grace Mont架構的E Core能效核,同時能效核的最高睿頻頻率也有提升,從13900K的4.3GHz提升到4.4GHz,不過這類核心不支持超線程技術。因此酷睿i9-14900K總共擁有24顆處理器核心,由8顆大核心P Core與16顆小核心E Core組成,總共可以提供8×2+16=32條計算線程,與銳龍9 9950X相同,但在大核心數量上卻只有銳龍9 9950X的一半。同時酷睿i9-14900K的二三級緩存總容量為32MB+36MB=68MB,與銳龍9 9950X的80MB二、三級緩存總容量相比還是有差距。
在生產工藝上,酷睿i9-14900K採用的是進階版英特爾7工藝技術,也就是原來的10nm Enhanced Super Fin生產工藝,因此其功耗較高。它的標稱睿頻功耗就達到了253W,而在解除電流、功耗限制的情況下,其睿頻功耗可以輕鬆突破300W。擴展能力上,雖然酷睿i9-14900K也為用戶提供了16條PCIe 5.0通道,用於未來升級PCIe 5.0顯卡,不過其提供給SSD的PCIe通道則還是傳統的PCIe 4.0 x4,無法發揮出現有PCIe 5.0 SSD的性能。
▲運行《黑神話:悟空》著色器編譯出錯是英特爾K系列處理器不穩定的一個典型特徵
▲根據英特爾官方指南,升級內置0X12B微碼的主板BIOS可避免處理器工作在高電壓狀態。
而酷睿i9-14900K的性能核工作頻率雖然看起來很高,但它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也是頻率的過度提高導致電壓、功耗與發熱量相應的增加,令部分英特爾第14代、第13代酷睿K系列處理器可能出現穩定性問題,比如運行遊戲時發生著色器編譯出錯,顯卡驅動安裝失敗,如果處理器出現以上現象,那麼用戶只有找商家更換處理器才能解決問題。沒有出現不穩定現象的處理器,用戶則應及時更新內置最新0X12B微碼的主板BIOS,根據英特爾官方說法,更新BIOS後可避免處理器在未來出現不穩定現象。那麼在生產力性能上,酷睿i9-14900K是否有更好的表現來彌補這些問題呢?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實戰測試來進行驗證。
測試平台
- 主板:技嘉X870E AORUS PRO ICE電競冰雕主板、英特爾Z790主板
- 處理器:銳龍9 9950X、酷睿i9-14900K
- 內存:DDR5 6000 CL28 32GB套裝、DDR5 7200 32GB套裝
- 硬碟:長江存儲致態TiPro7000三體聯名版1TB
- 顯卡:GeForce RTX 4080 Super
- 電源:技嘉魔鷹1300PG5
- 操作系統:Windows 11
我們將重點測試銳龍9 9950X、酷睿i9-14900K的處理器性能、專業應用性能,看看兩款旗艦處理器的表現誰更優秀。由於我們手中的英特爾酷睿i9-14900K處理器暫未出現任何異常,所以為了發揮出每款處理器的最大性能,我們不會使用保守的Intel Default Setting設置,而是會解除酷睿i9-14900K的電流、功耗限制,溫度牆設置為100℃,讓它的性能得到釋放。在測試銳龍9 9950X時,我們則會開啟技嘉X870E AORUS PRO ICE電競冰雕主板的“PBO Ehancement”(精準性能提升增強)功能。
▲無須使用速率非常高的內存,在技嘉AMD主板中打開“高頻寬”功能就能提升內存性能。
內存方面,我們為英特爾平台採用了速率較高的DDR5 7200內存32GB套裝,而在Zen 5平台上,由於AMD的描述仍然是處理器的內存控制器頻率與內存時鐘頻率同步時,可以讓處理器性能得到較好的發揮,而AMD處理器內存控制器所能達到的最高工作頻率就在3000MHz左右,與DDR5 6000內存的時鐘頻率相同,所以DDR5 6000內存就是Zen 5處理器的好搭檔。不過考慮到DDR5 6000內存在當前內存規格中已經實屬一般,因此我們還會藉助技嘉X870系列主板的黑科技,在BIOS中開啟“高頻寬”功能來進一步提升內存的帶寬,降低內存延遲。
銳龍9 9950X的多核心性能優勢明顯
處理器基準性能測試
首先從基準性能測試來看,基於Zen 5架構的銳龍9 9950X在多核心、多線程性能測試成績上顯然是無敵的。儘管同為32線程,但酷睿i9-14900K的多線程性能始終都要低一些。比如在CINEBENCH R23處理器多核心渲染測試中,酷睿i9-14900K的渲染性能只有銳龍9 9950X的92.6%;在3DMark處理器最大線程性能測試中,銳龍9 9950X領先酷睿i9-14900K達6.6%;在Geekbench 6.2.1處理器多核心性能測試中,銳龍9 9950X相對於酷睿i9-14900K也有2.2%的優勢,更值得一提的是,銳龍9 9950X在PerformanceTest 11.0處理器測試中能獲得71331分的總分,領先酷睿i9-14900K多達8.9%。我們認為主要原因就在於雖然線程數一樣,但酷睿i9-14900K的16條計算線程都是由性能較差的E Core能效核小核心提供,而銳龍9 9950X是Zen 5全大核設計,其大核心數量比酷睿i9-14900K多了8顆。
在處理器單線程性能測試中,由於基準軟體測試方法不同,兩款產品的表現則是互有勝負,其中銳龍9 9950X在Geekbench 6.2.1、3DMark處理器性能測試中領先,而酷睿i9-14900K則在CCINEBENCH R23、PerformanceTest 11.0的處理器單核心、單線程測試中表現更好一些。
銳龍9 9950X獲得全勝
處理器生產力應用測試
實際應用中,銳龍9 9950X有非常優秀的表現,在所有應用測試中都戰勝了酷睿i9-14900K。首先憑藉更好的單核心性能,銳龍9 9950X與銳龍9 9900X都在反映處理器日常應用性能的PCMark 10、WebXPRT4測試中獲勝。這兩項測試主要展示處理器在視頻會議、生產力性能、電子表格計算、照片編輯、視頻編輯、圖像分類、加密、拼寫檢查等日常應用上的表現,大部分測試都不會調用處理器的所有核心。同時在依賴處理器單核心性能的PhostoShop圖片編輯任務中,銳龍9 9950X的表現也要略勝一籌,總耗時比酷睿i9-14900K少了0.9s。
在Lame 3.1音頻轉碼中,銳龍9 9950X僅需11秒就能將一首80MB的WAV音頻文件轉碼為碼率為128kbps的MP3文件,酷睿i9-14900K則需要耗時14s。而在依賴處理器多核心計算性能的7-ZIP 24.08壓縮與解壓縮性能測試中,銳龍9 9950X相對酷睿i9-14900K有很大的優勢,其性能領先幅度達到14%。在其他依賴多核心算力的應用中也有類似的結果,比如在Blender BMW寶馬汽車模型渲染測試中,銳龍9 9950X的渲染時間比酷睿i9-14900K少了13.2%;在HandBrake 4K H.264視頻轉1080p AV.1 10bit視頻測試中,銳龍9 9950X的耗時比酷睿i9-14900K少了9.8%。
而在加入了對AVX-512指令集支持的應用中,兩款處理器的差距就更大,比如H.265視頻轉碼,銳龍9 9950X的HandBrake 4K H.264視頻轉1080p H.265視頻的消耗時間比酷睿i9-14900K少了19.2%;在SiSoftware Sandra的處理器多媒體性能、影像處理性能測試中,銳龍9 9950X分別領先酷睿i9-14900K高達178%、81.8%。在AIDA64 AES加密性能測試中,銳龍9 9950X領先酷睿i9-14900K達133%!
在Geekbench最新推出的處理器AI性能測試中,如使用基於ONNX開放神經網路交換模型,銳龍9 9950X的AI單精度性能、半精度性能、量化性能分別領先酷睿i9-14900K為16.2%、58.4%、4%。銳龍9 9950X之所以得分更高。原因就在於該測試是通過一系列AI實際應用進行評估,包括圖形分類、姿態估計、圖像風格遷移、機器翻譯、深度估計、目標檢測、圖片超解析度、文本分類等多個應用,並會統計處理器在執行每個任務時的性能表現。而銳龍9 9950X在這些應用中都有顯著的優勢,比如在使用單精度浮點數據時,銳龍9 9950X執行文本分類的速度為3.15KIPS,而酷睿i9-14900K的執行速度只有2.59KIPS,前者領先21.6%。在使用半精度浮點數據執行圖片超解析度任務時,銳龍9 9950X的執行速度高達140.7IPS,酷睿i9-14900K只有89.3IPS,銳龍9 9950X的執行速度快了57.6%。所以,得益於在大部分AI應用中都有更好表現,最終銳龍9 9950X也能在AI性能測試中擊敗酷睿i9-14900K。
銳龍9 9950X的功耗、溫度更低
處理器功耗測試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銳龍9 9950X的計算線程數量與酷睿i9-14900K相同,均為32條,但藉助先進的TSMC 4nm生產工藝,它在滿載狀態下的功耗與工作溫度並不高。在運行時長半小時的AIDA64 FPU烤機測試中,處理器的滿載溫度會碰到90℃左右的溫度牆。銳龍9 9950X的滿載狀態封裝功耗為235.3W,不論是功耗還是溫度都比第14代酷睿旗艦酷睿i9-14900K要低得多。解鎖功耗的酷睿i9-14900K在AIDA64 FPU烤機測試中,其處理器封裝功耗會輕鬆達到320W以上,處理器封裝溫度也會觸碰到100℃溫度牆。
銳龍9 9950X就是生產力更強、能耗比更高的處理器
綜合以上測試,毫無疑問,對於需要電腦具備更強生產力的用戶而言,銳龍9 9950X就是當前的不錯選擇。相對於酷睿i9-14900K,它在很多生產力應用上都擁有10%以上的領先優勢,可以說在實際性能上有比酷睿i9-14900K領先了一代的表現。但銳龍9 9950X的滿載功耗、發熱量卻更低,而且還沒有潛在的不穩定因素風險,用戶也不需要時刻注意為主板更新微碼、BIOS。既然在性能、功耗、溫度、穩定性上全都勝過對手,銳龍9 9950X成為更好的選擇也就理所當然。
▲選擇銳龍9 9950X板U套裝,能獲得更高的性價比。
所以最後我們也推薦一套基於銳龍9 9950X處理器、高性能顯卡、專業顯示器,兼具生產力與遊戲性能的電腦配置。需要讀者注意的是,目前電商平台已經有不少捆綁銳龍9 9950X、主板的板U套裝銷售,甚至包括最新的X870系列主板,而板U套裝的性價比則要高不少。比如推薦配置中的技嘉X870 GAMING X WIFI7主板單獨的售價為2199元,用戶如果分開購買銳龍9 9950X與主板的話,需要花費4899+2199=7098元,但如果購買捆綁該主板的銳龍9 9950X板U套裝,其套裝價格卻只要6599元。因此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套推薦配置,讓有需求的讀者不僅買得開心,更能高效工作、暢快遊戲。
原創文章,作者:簡單一點,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97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