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FS簡介
Linux文件系統VFS(Virtual File System)是一個架構,它抽象了許多不同的文件系統類型,並實現了對所有文件系統類型的通用訪問方法,使得每種文件系統可以與其他每種文件系統一樣地使用。
在Linux中,VFS是所有文件系統的核心代碼,它提供的API集合(如read、write等)允許用戶程序與I/O操作及文件系統無關。VFS還實現了文件緩存機制來提高文件系統的響應速度,文件緩存中存儲了最近訪問的文件,避免了不必要的磁碟讀取。通過VFS介面,進程可以方便地對文件進行讀、寫、重命名和刪除操作等。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實現VFS介面的例子:
#include <linux/fs.h> #include <linux/module.h> static int __init hello_init(void) { printk(KERN_ALERT "Hello, world\n");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hello_exit(void) { printk(KERN_ALERT "Goodbye, cruel world\n"); } MODULE_LICENSE("GPL"); module_init(hello_init); module_exit(hello_exit);
二、VFS核心數據結構
在實現VFS時,需要涉及一些核心數據結構,這些數據結構是VFS實現的關鍵。
1、file
文件指針file是VFS中的一個核心數據結構,用於表示打開文件的信息。它包括了指向文件描述符的指針、指向其超級塊的指針以及指向inode節點的指針等。當進程打開一個文件時,它得到了一個代表該文件的文件指針。從進程角度來看,每打開一個文件都會生成一個文件描述符,而從VFS角度來看,所有打開文件都是file結構。
2、inode
inode是VFS的另一個核心數據結構,用於表示文件或目錄信息。每個文件系統都有自己的inode節點。inode節點包含了文件的元數據(如大小、許可權、時間戳)信息和指向實際數據塊的指針。每個文件僅對應一個inode節點。
3、dentry
dentry(目錄項)用於表示目錄中的文件或者文件夾。一個dentry指向一個inode節點。dentry是VFS中的重要數據結構,用於查找和管理文件和目錄。
4、super_block
super_block(超級塊)用於表示文件系統的狀態,包括文件系統類型、塊大小、塊數、inode數等。一個超級塊包含多個inode節點。文件系統啟動時,會讀取並解析超級塊信息。一個超級塊可以掛載多個dentry對象。
三、VFS的運作機制
VFS的運作機制主要包括打開文件、讀取文件、寫入文件、關閉文件和刪除文件等一系列操作。
1、打開文件
當進程調用open()打開文件時,VFS會跟蹤創建一個新的file結構並分配一個文件描述符,它根據文件名查找相應的dentry節點,嘗試將dentry節點分配到現有的dentry緩存中(建議使用更高速的hash表來加速查找)或者從文件系統中讀取。如果dentry節點沒有被找到,VFS會在相應的父目錄中查找,如果找到目錄項,則創建新的dentry反之則新建。
2、讀取文件
當進程調用read()時,VFS會先由文件指針找到相應的dentry,根據inode信息讀取文件內容。如果文件內容在文件緩存中,則直接返回緩存中的數據;否則,VFS會將缺失的數據讀入緩存中,並返回請求的部分數據。在讀取數據時,如果緩存中有相應的數據,則直接返回;否則,VFS會向文件系統發起請求,將數據讀入緩存中,同時更新文件緩存。
3、寫入文件
當進程調用write()時,VFS會校驗文件許可權,獲取inode節點,並更新文件緩存。如果緩存區滿,則VFS將把數據寫入塊設備並清空緩存區。否則,會向緩存區中寫入新數據,等待後續操作。
4、關閉文件
當進程調用close()時,VFS會清除相應的file結構和相關的資源,並釋放相應的文件描述符。
5、刪除文件
當進程調用unlink()或者rmdir()函數時,VFS會根據文件名在文件系統中查找相應的dentry對象,並將其從緩存和inode鏈表中移除。如果inode節點沒有其他鏈接,則會被刪除。
四、VFS的文件系統實現
文件系統是VFS的核心部分,它用於實現描述文件系統的各種操作。Linux支持多種文件系統,包括ext2、ext3、ext4、ReiserFS、NTFS和FAT等。每種文件系統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缺點,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文件系統。
下面是一個簡單的實現EXT2文件系統的例子:
#include <linux/fs.h>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ext2_fs.h> static int __init ext2_init(void) { struct file_system_type *ext2_fs_type; struct super_block *sb; ext2_fs_type = get_fs_type("ext2"); if (!ext2_fs_type) return -ENOENT; sb = sget(ext2_fs_type, NULL, NULL, 0); if (!sb) return -ENOMEM;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ext2_exit(void) { printk(KERN_ALERT "Goodbye, EXT2 file system\n"); } MODULE_LICENSE("GPL"); module_init(ext2_init); module_exit(ext2_exit);
五、VFS的優化
VFS本身已經實現了很多優化策略,但在面對一些大型、多用戶、高並發等複雜場景時,仍然需要進行一些優化。
常見的VFS優化策略如下:
1、高速緩存
由於文件讀寫時需要頻繁的磁碟I/O操作,因此引入文件高速緩存機制可以大量減少磁碟I/O操作,提高文件訪問速度。高速緩存機制引入了文件緩存(file cache)、目錄項緩存(dentry cache)和inode緩存(inode cache)等緩存機制。
2、惰性載入(lazy-loading)
惰性載入機制可以在沒有用到資源時不進行載入,直到需要用到資源時再進行載入。這樣可以節省資源並提高程序的性能。
3、預配(preallocation)
在使用預配機制時,文件系統會為文件提前分配空間,並在寫入文件時直接使用該空間。這樣可以避免頻繁的分配空間操作,提高文件寫入速度。此外,文件的預配機制還可以提高讀取速度和文件的持久性,從而對VFS性能有所提升。
4、提高inode的使用效率
inode存儲文件元數據信息,對於很多小文件和大量小文件的應用場景,inode被頻繁獲取和釋放的頻率較高,給性能帶來很大的影響,此時需要優化inode的使用效率。
5、使用高速文件系統
文件系統的選擇可以對VFS性能產生重要影響。在選擇文件系統時,需要根據存儲介質、讀寫速度、穩定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最適合的文件系統。
六、總結
Linux文件系統VFS是所有文件系統的核心代碼,它實現了對所有文件系統類型的通用訪問方法。在VFS中,需要涉及一些核心數據結構,如文件、inode、dentry和超級塊等。VFS的運作機制主要包括打開文件、讀取文件、寫入文件、關閉文件和刪除文件等一系列操作。文件系統的選擇可以對VFS性能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需要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最適合的文件系統。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9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