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站性能優化方面,優化傳輸時的網路請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個常用的方式就是使用高效的網路請求庫,而其中一個擁有較高性能的特性就是writev。
一、writev的基礎概念
writev是一個在網路編程中廣泛應用的特性。它是write函數的擴展版本,它包含了多個緩衝區的數據寫入。writev的主要優勢在於能夠同時寫入多個緩衝區,在降低了CPU讀寫負載的同時提高網路性能。
在發送數據時,writev讓操作系統直接從緩存區導出數據,而不需要一個一個位元組地發送。它使用一個iovec數組來描述多個緩存區的數據位置,然後在向socket寫入數據時,內核利用這些iov數據結構一次性地向套接字中寫入數據。
#include <sys/uio.h>
ssize_t writev(int fd, const struct iovec *iov, int iovcnt);
在writev的參數中,fd是要寫入的目標文件描述符;iov是一個指向一組iovec的指針,每個iovec結構包括一個緩衝區指針和這個緩衝區的長度信息;iovcnt是iovec數組的長度,即這個請求中iovec結構體的數量。
二、使用writev的優勢
使用writev,可以將多個緩存區的數據一次性寫入套接字中,這可以顯著降低系統調用的次數,優化I/O效率和網路傳輸性能,充分發揮CPU的性能優勢。
同時,writev還可以提高系統對於內存的利用率。當前,絕大部分操作系統都實現了零拷貝技術,writev也不例外。在使用writev的過程中,內核可以直接使用用戶空間內存中的緩衝區進行數據發送,這樣就可以避免數據的複製操作,從而減少不必要的CPU佔用,提升傳輸效率。
三、使用writev的注意事項
要注意,由於writev傳入的緩衝區可能來自不同的應用層請求,因此如果其中一個緩衝區的寫入失敗,那麼整個writev系統調用就會失敗。此時,應該對每一個緩衝區進行單獨的錯誤處理,以保證數據的完整性。
此外,需要了解對於使用writev寫入的數據,在接收端也要按照iovec指向的順序使用readv介面進行接收,否則將無法正確地將接收的數據轉化為原先的多個緩衝區。
最後需要注意,writev函數僅適用於傳輸較大量的數據,因此如果數據量較小,建議還是採用普通的write函數。
四、使用示例
下面我們提供一個簡單的使用writev函數的示例: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ys/uio.h>
#include <string.h>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fd;
ssize_t nwritten;
struct iovec iov[2];
char *buf[] = {"TCP interface withcrlf", "Other data"};
if (argc != 2) {
fprintf(stderr, "Usage: %s \n", argv[0]);
return 1;
}
if ((fd = open(argv[1], O_WRONLY)) == -1) {
perror("open");
return 1;
}
iov[0].iov_base = buf[0];
iov[0].iov_len = strlen(buf[0]);
iov[1].iov_base = buf[1];
iov[1].iov_len = strlen(buf[1]);
nwritten = writev(fd, iov, 2);
if (nwritten == -1) {
perror("writev");
return 1;
}
printf("The total number of bytes written is %d\n", nwritten);
close(fd);
return 0;
}
五、總結
writev是一種可以提高網站性能的特性,它充分利用了操作系統的高效性能,實現了傳輸時多個緩衝區數據的一次性寫入。如果面對大量數據傳輸場景,建議使用writev來優化你的網路請求。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8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