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ECMAScript 6 的模塊相比 CommonJS 的 有什麼優點
- 2、ES6 模塊與 CommonJS 模塊的差異
- 3、react+webpack 模塊化應該採用CommonJS規範還是ES6規範,為什麼
- 4、CMD 規範是不是就是 commonJS 規範
- 5、如何讓模塊支持AMD/CMD和commonjs標準
- 6、webpack打包原理
ECMAScript 6 的模塊相比 CommonJS 的 有什麼優點
ECMAScript 6 很多新功能都是毀譽參半,其中添加的一個新功能「模塊 Module」也一樣,有人認為 Module 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寫代碼,也有人認為這增加了 Javascript 的複雜度,大多數人其實並不需要它。
到底是好是壞,這裡不去辯別。但目前 Module 的語法已經定下來了,我們可以來探索下它。
ES6 模塊與 CommonJS 模塊的差異
討論 Node.js 載入 ES6 模塊之前,必須了解 ES6 模塊與 CommonJS 模塊完全不同。
它們有三個重大差異。
第二個差異是因為 CommonJS 載入的是一個對象(即module.exports屬性),該對象只有在腳本運行完才會生成。而 ES6 模塊不是對象,它的對外介面只是一種靜態定義,在代碼靜態解析階段就會生成。
下面重點解釋第一個差異。
CommonJS 模塊輸出的是值的拷貝,也就是說,一旦輸出一個值,模塊內部的變化就影響不到這個值。請看下面這個模塊文件lib.js的例子。
上面代碼輸出內部變數counter和改寫這個變數的內部方法incCounter。然後,在main.js裡面載入這個模塊。
上面代碼說明,lib.js模塊載入以後,它的內部變化就影響不到輸出的mod.counter了。這是因為mod.counter是一個原始類型的值,會被緩存。除非寫成一個函數,才能得到內部變動後的值。
上面代碼中,輸出的counter屬性實際上是一個取值器函數。現在再執行main.js,就可以正確讀取內部變數counter的變動了。
上面代碼說明,ES6 模塊輸入的變數counter是活的,完全反應其所在模塊lib.js內部的變化。
再舉一個出現在export一節中的例子。
上面代碼中,m1.js的變數foo,在剛載入時等於bar,過了 500 毫秒,又變為等於baz。
讓我們看看,m2.js能否正確讀取這個變化。
上面代碼表明,ES6 模塊不會緩存運行結果,而是動態地去被載入的模塊取值,並且變數總是綁定其所在的模塊。
由於 ES6 輸入的模塊變數,只是一個「符號連接」,所以這個變數是只讀的,對它進行重新賦值會報錯。
上面代碼中,main.js從lib.js輸入變數obj,可以對obj添加屬性,但是重新賦值就會報錯。因為變數obj指向的地址是只讀的,不能重新賦值,這就好比main.js創造了一個名為obj的const變數。
最後,export通過介面,輸出的是同一個值。不同的腳本載入這個介面,得到的都是同樣的實例。
上面的腳本mod.js,輸出的是一個C的實例。不同的腳本載入這個模塊,得到的都是同一個實例。
現在執行main.js,輸出的是1。
這就證明了x.js和y.js載入的都是C的同一個實例。
react+webpack 模塊化應該採用CommonJS規範還是ES6規範,為什麼
研究react的時候也考慮過這個問題,首先可以先了解下這兩種模塊的機制。參考這裡
要考慮的點:
目前Commonjs是nodejs(瀏覽器環境需要模塊載入器)原生支持的,而es6需要藉助babeljs來實現。意味著如果要實現自動編譯上線(我司沒有在線上安裝node_modules做法)可能需要將babel之類的node_modules提交代碼倉庫,大概45M。
還有要考慮下你選擇的react的組件庫是基於es6還是Commonjs。如果你業務使用Commonjs規範,組件使用es6,這個就沒法統一了。
考慮下團隊對es6的熟悉程度,關係到代碼質量和維護成本。
暫時就想到這些。
CMD 規範是不是就是 commonJS 規範
CMD是國內玉伯大神在開發SeaJS的時候提出來的,屬於CommonJS的一種規範,此外還有AMD,其對於的框架是RequireJS
1、二者都是非同步模塊定義(Asynchronuous Module Definition)的一個實現;
2、CMD和AMD都是CommonJS的一種規範的實現定義,RequireJS和SeaJS是對應的實踐;
3、CMD和AMD的區別:CMD相當於按需載入,定義一個模塊的時候不需要立即制定依賴模塊,在需要的時候require就可以了,比較方便;而AMD則相反,定義模塊的時候需要制定依賴模塊,並以形參的方式引入factory中。
區別看下邊例子:
//AMD方式定義模塊
define([‘dep1′,’dep2’],function(dep1,dep2){
//內部只能使用制定的模塊
return function(){};
});
//CMD
define(function(require,exports,module){
//此處如果需要某XX模塊,可以引入
var xx=require(‘XX’);
});
4、JavaScript語言是弱結構性的,通過CommonJS定義一些規範,CMD和AMD得定義模塊的方式對代碼進行管理,使得更易維護;此外,NodeJS的誕生,對模塊的規範定義,和包(npm)的概念的引入,讓JS管理不再困難,一個字,爽爆了!
如何讓模塊支持AMD/CMD和commonjs標準
CommonJS是伺服器端模塊的規範,Node.js採用了這個規範。 根據CommonJS規範,一個單獨的文件就是一個模塊。載入模塊使用require方法,該方法讀取一個文件並執行,最後返迴文件內部的exports對象。下面就是一個簡單的模塊文件example.js。
webpack打包原理
webpack打包原理是根據文件間的依賴關係對其進行靜態分析,然後將這些模塊按指定規則生成靜態資源,當 webpack 處理程序時,它會遞歸地構建一個依賴關係圖(dependency graph),其中包含應用程序需要的每個模塊,然後將所有這些模塊打包成一個或多個 bundle。
webpack有兩種組織模塊的依賴方式,同步、非同步。非同步依賴將作為分割點,形成一個新的塊;在優化了依賴樹之後,每一個非同步區塊都將作為一個文件被打包。
webpack有一個智能解析器,幾乎可以處理任何第三方庫。無論它們的模塊形式是CommonJS、AMD還是普通的JS文件;甚至在載入依賴的時候,允許使用動態表require(“、/templates/”+name+”、jade”)。
擴展資料
在使用webpack構建的典型應用程序或站點中,有三種主要的代碼類型:
1、團隊編寫的源碼。
2、源碼會依賴的任何第三方的library或”vendor”代碼。
3、webpack的runtime和manifest,管理所有模塊的交互。
runtime 包含:在模塊交互時,連接模塊所需的載入和解析邏輯;包括瀏覽器中的已載入模塊的連接,以及懶載入模塊的執行邏輯。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8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