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如何選購固態硬碟?在電腦中一般有固態硬碟和機械硬碟,而固態硬碟由於優秀的讀寫速度,受到眾多電腦愛好者的優先選擇權,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看看怎麼選擇吧!
選購固態硬碟(SSD)前的4個步驟
1、看介面 – 確認主板支持的SSD類型
在選購固態硬碟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先確認自己主板支持的介面。如果你是新配電腦,建議直接選擇走PCIe 3.0協議的NVMe M.2固態硬碟即可,預算實在充足可上PCIE 4.0(現階段由於價格昂貴,可支持的主板和CPU不多,故不作主推)。
如果是老電腦升級(主板不支持M.2介面),可選擇SATA固態硬碟,由於目前市面上同容量SATA介面的SSD價格已經與入門款NVMe M.2相差不大了,但速度卻慢了2倍以上,在主板支持M.2介面的情況下,一律優先考慮M.2。
NVMe M.2的固態硬碟大概有兩根手指大小,是現階段使用最廣泛的,其無論是順序讀寫速度還是 4K IOPS性能都比SATA介面的高兩倍以上,速度與性能更強。
在NVMe M.2的固態硬碟中,又分PCIE 3.0與PCIE 4.0兩種介面協議類型,這兩種介面的固態硬碟雖然在外觀上區別不大,速度上卻存在一定差距。目前PCIE 3.0是市場上主流SSD使用的介面協議類型。PCIE 4.0是近兩年新技術,但現階段從性價比角度來看還是首推PCIE3.0固態,原因主要有以下4點:
1、PCIE4.0的M.2 SSD在傳輸大型文件時對比3.0速度雖有顯著提升(約2倍左右),但在日常使用方面提升有限;
2、PCIE4.0協議由於是近兩年新技術,現階段價格昂貴,同容量SSD大約是3.0價格的1.5~2.5倍;
3、以現階段的技術,要同時做到兼顧速度性能與溫度和能耗控制也是個大問題,故PCIE4.0的SSD普遍存在不穩定及散熱問題;
4、PCIE4.0的SSD還需有配套的4.0介面最新主板和CPU支持才能使用,大部分老主板CPU不支持,不過4.0支持向下兼容,即老主板用4.0可以發揮出3.0的速度;
以上,如果不是對性能要求較高且預算充足,建議還是首選PCIE3.0的M.2 SSD。當然如果預算充足,又對性能有發燒需求,可以直接上一整套支持PCIE4.0的主板、CPU和SSD,一步到位。
SATA固態硬碟大約有半個手掌大小,前幾年的機型一般使用的都是這種。老舊的台式電腦升級建議選擇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因為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使用的是和機械硬碟一樣的介面,兼容性上更為優秀。
新裝電腦的用戶建議無需考慮SATA介面,直接選擇M.2介面的SSD,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1、M.2 NVMe協議的SSD在速度與性能上都比SATA介面SSD高2倍以上;
2、M.2可以直接插主板上,而SATA介面需用硬碟線才能連接到主板,M.2更節省機箱空間;
3、市面上同容量SATA介面的SSD價格與入門款M.2 NVMe相差不大,但速度卻慢很多;
綜上,在主板支持M.2介面的情況下,一律優先考慮M.2。
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主板支持哪種介面,可以先查下主板品牌和型號,然後訪問主板官網就能查到。實在找不到型號就自己打開機箱,看下主板上有沒有M.2插槽,插槽大約兩根手指大小,一般在CPU散熱與顯卡之間(如下圖紅框位置)。沒有M.2插槽的主板就只能支持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
2、看容量 – 預算範圍內越大越好
目前市面上的主流固態硬碟常見容量有256GB、512GB、1T、2T、4T這幾種,一般同品牌同型號的固態硬碟,容量越大,價格自然也就越高。現在市場上主流容量一般為512G和1T,這個看自己買固態硬碟的具體用途和預算來定即可。如果固態硬碟買來是用作遊戲盤的話,建議至少選1T以上,只是當成系統盤或日常辦公使用的話,512G就足夠了。
3、看質量 – 顆粒(NAND快閃記憶體)和主控
顆粒代表著固態硬碟產品的用料誠意度。固態硬碟用戶的數據全部存儲於NAND快閃記憶體里,它是固態硬碟的存儲媒介。固態硬碟成本的80%就集中在NAND快閃記憶體上。NAND快閃記憶體不僅決定了固態硬碟的使用壽命,而且對固態硬碟的性能影響也非常大。
看顆粒(NAND快閃記憶體):
市面上固態硬碟顆粒主要分為四類SLC、MLC、TLC、QLC
SLC(Single-Level Cell)最好,不過基本不民用,一般是軍用或商用,市面上幾乎沒有賣;
MLC(Multi-Level-Cell)僅次於SLC,一般企業或有特殊需求者(如挖礦等)用的比較多,前兩年市面上還有賣,但今年已經不常見了,且價格非常高;
TLC(Triple-Level-Cell)是現在的主流,其每個cell單元存儲3bit信息,容量比MLC增加1/3,成本更低,但是架構更複雜,P/E編程時間長,壽命相對MLC也更短,但通常來講,經過重度測試的TLC顆粒正常使用5年以上是沒有問題的。另外現在的TLC固態硬碟都啟用了SLC Cache緩存模式提升寫入速度,使得在特定場合下,與MLC寫入速度相差不大。
QLC(Quali-Level-Cell)自去年開始,QLC的市場份額就在不斷增加,今年預計會佔到市場產能的1/3左右,NAND廠商目前對QLC快閃記憶體的定位是全方位取代SATA介面的固態硬碟,以大容量,傳輸速度更快且成本更低廉的QLC固態硬碟來淘汰傳統SATA介面硬碟,取代老式固態硬碟的市場份額。
結論:從性能來看SLC>MLC>TLC>QLC,但日常使用無論是辦公還是遊戲,TLC一般都足夠了,追求極致性價比的可考慮入QLC,同容量M.2介面QLC固態價格比SATA介面固態反而更便宜,但速度卻快了2倍以上,非常划算。
看主控:
主控相當於固態硬碟的CPS和大腦,影響固態硬碟的各方面數據,目前較好的主控主要有馬牌Marvell和三星,東芝、慧榮、群聯主控次之。
Samsung採用的是自家研發的主控,PCI3.0時代用的主要用的是自家研發的PHOENIX與PABLO主控,2021年新研發出Elpis主控,專門針對PCI4.0,性能與速度上非常強悍,均只在自家的SSD上使用,跟Marvell相比很難分出高下。
三星是全球目前唯一一家所有SSD組件均由內部自主設計生產的廠商,憑藉原廠主控、快閃記憶體、緩存、固件的四位一體優勢,加上其品牌效應與優秀品控加持,坐穩了SSD一哥的位置。
4、看性能 – 4K IOPS(4K隨機讀寫)速度越大越好
4K IOPS指數影響的是日常使用電腦的流暢度,具體指的是存儲每秒可接受多少次主機發出的訪問,IOPS越高表示硬碟讀(寫)數據越快,是最能直觀反映一個固態硬碟傳輸速度和性能的參數,如日常應用中網頁緩存的寫入、系統文件更新,包括程序、遊戲的載入、響應等等都與隨機4K IOPS數值息息相關;
而廠家宣傳最多的順序讀寫速度影響的是傳輸大型文件的速度,這個速度主要指的是比如一個40G的遊戲,一部20G電影的傳輸速度,對一般用戶日常使用(如開機、開啟應用和遊戲的速度)提升其實不大,注意別被誤導了。
以上就是固態硬碟應該怎麼選擇 電腦選購固態硬碟建議的詳細內容,更多關於固態硬碟選擇方法的資料請關注其它相關文章!
原創文章,作者:簡單一點,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7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