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Python是一種動態、面向對象、解釋型計算機編程語言,是工業界和學術界廣泛使用的高級語言,最初由荷蘭人Guido van Rossum於1989年發明,主要思想來自於ABC語言,是一種具有很高可讀性的語言。Python提供了豐富的內置庫,同時也支持第三方庫,更為重要的是,Python擁有豐富的語法和結構,最基礎的就是if-else語句。
基本語法
if-else語句在Python中,是一種判斷語句,最基本的結構如下:
if 條件: 代碼塊1 else: 代碼塊2
其中,if後面的條件為真(True)時,會執行代碼塊1,否則就會執行代碼塊2。
if語句嵌套
在Python中,if語句還可以進行嵌套,以實現更為複雜的條件判斷,如下例所示:
num = 10 if num % 2 == 0: if num % 3 == 0: print("同時能被2和3整除") else: print("只能被2整除,不能被3整除") else: print("不能被2整除")
以上代碼中,我們首先判斷num是否能被2整除,如果能,則進一步判斷能不能被3整除,最後輸出相應的字元串。如果不能被2整除,則直接輸出「不能被2整除」。
if-elif語句
在Python中,還有一種判斷語句if-elif,這種語句可根據不同的條件執行相應的代碼塊,語法如下:
if 條件1: 代碼塊1 elif 條件2: 代碼塊2 elif 條件3: 代碼塊3 else: 代碼塊4
其中,elif可以出現多次,else可以不出現。當條件1不成立時,會判斷條件2是否成立,如果成立則執行代碼塊2,否則繼續判斷條件3,以此類推。如果所有條件都不成立,則執行else後面的代碼塊4。
示例代碼
以下是一個if-elif語句的示例代碼:
score = 85 if score >= 90: grade = "A" elif score >= 80: grade = "B" elif score >= 70: grade = "C" elif score >= 60: grade = "D" else: grade = "F" print("分數是:", score) print("分數等級是:", grade)
以上代碼中,我們根據不同的分數範圍,將其對應的等級存入變數grade中,並輸出分數和等級信息。
總結
if-else語句是Python中最基礎的判斷語句之一,可以根據不同的條件執行不同的代碼塊。if語句還可以進行嵌套,if-elif語句則更為靈活,適合進行多個條件判斷。在實際開發中,我們需要根據具體的需求來選擇合適的判斷語句,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5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