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Keras是一個高層神經網路API,其基於TensorFlow, CNTK以及Theano等後端框架,使構建深度學習模型變得簡單快速。Keras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 用戶友好:Keras的API定義簡單、代碼易讀、模塊化。
- 模塊化:Keras採用模塊化設計,允許用戶輕鬆添加自定義層和損失函數等。
- 可擴展性:可組合的模型架構,用戶可以自由組合不同的模塊以實現複雜的架構。
- 簡單易用:僅使用幾行代碼即可完成神經網路的構建與訓練,對於入門有極大的幫助作用。
二、模型構建
1. 建立模型
建立一個模型,只需要一行代碼: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model = Sequential()
使用Sequential()可以輕鬆創建順序模型,這種模型中每一層對應一個又一個的神經網路層。
2. 添加層
在創建一個Sequential模型之後,可以使用add()方法添加層。下面代碼展示如何添加Dense層: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model.add(Dense(units=64, activation='relu', input_dim=100))
model.add(Dense(units=10, activation='softmax'))
這段代碼片段展示了Sequential模型中添加兩個Dense層。第一個Dense層包含64個神經元,使用relu激活函數,而輸入數據有100個特徵。第二個Dense層是一個全連接層,包含10個神經元,使用softmax來使輸出符合分類問題的概率分布出。
三、編譯模型
在添加好各個層後,需要使用compile()編譯模型。其需要傳遞3個參數:
- 優化器optimizer。它可以是現有優化器的字元串標識符,如rmsprop,adagrad,或者是Optimizer類的實例。
- 損失函數loss。多分類問題的損失函數通常是categorical_crossentropy,二分類問題的損失函數是binary_crossentropy,均方差 mse用於回歸問題中。
- 指標列表metrics。對於分類問題,常使用 metrics=[‘accuracy’]。
下面是編譯模型的示例代碼: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sgd',
metrics=['accuracy'])
四、訓練模型
訓練模型一般是使用fit()方法,下面是一個訓練模型的示例:
model.fit(x_train, y_train, epochs=5, batch_size=32)
x_train是訓練數據,y_train是訓練數據的標籤,epochs表示迭代次數,batch_size表示每次迭代所處理的數據量大小。在訓練模型期間,可以使用validation_data參數傳入驗證集數據來監測模型的擬合情況。
五、評估模型
在訓練好模型後,還需要對其進行評估,使用evaluate()方法。
loss_and_metrics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batch_size=128)
表示對測試集進行評估,返回誤差率與準確率等信息。
六、保存模型
一個訓練好的模型可以使用save()方法進行保存,下面是示例代碼: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load_model
model.save('path_to_my_model.h5') # creates a HDF5 file 'path_to_my_model.h5'
del model # deletes the existing model
# returns a compiled model
# identical to the previous one
model = load_model('path_to_my_model.h5')
此外,如果只需要保存網路結構,可以使用to_json()移植模型。
總結:
Keras是一個輕量級的深度學習框架,易於使用且功能強大,可以輕鬆、快速地構建和訓練深度學習模型。本文總結了Keras的模型構建、編譯、訓練、評估和保存模型等步驟,希望對初學者有所幫助。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5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