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什麼是JAVA的反射機制?有什麼作用?
- 2、1.java的事件處理機制是怎樣的
- 3、北大青鳥java培訓:JAVA反射機制原理?
- 4、java的”一次編譯,到處運行”的機制是如何實現的?
- 5、簡述java垃圾回收機制原理
什麼是JAVA的反射機制?有什麼作用?
Java的反射(reflection)機制是指在程序的運行狀態中,可以構造任意一個類的對象,可以了解任意一個對象所屬的類,可以了解任意一個類的成員變數和方法,可以調用任意一個對象的屬性和方法。這種動態獲取程序信息以及動態調用對象的功能稱為Java語言的反射機制。反射被視為動態語言的關鍵
1.java的事件處理機制是怎樣的
java事件處理機制你必須得明確以下幾個概念:
核心:java採用的是事件源——事件監聽器模型
1:事件(event):是指一個狀態的改變,或者一個活動的發生。例如,簡單常見的是單擊一個按鈕,或者輸入一個按鍵都是一個事件。
2:事件源(event source):能夠產生事件的對象稱為事件源,如文本框,按鈕,下拉列表等。
3:事件監聽器(event listener):需要一個對象對事件源進行監聽,以便對發生的事件做出處理,該對象就是事件監聽器。事件源通過調用相應的方法將某個對象作為自己的監聽器。無論應用程序還是小程序都採用這一機制。
例,對於按鈕,註冊監聽器的方法是 addActionListener(監視器);:
4: 事件源獲得監聽器之後,相應的操作就會導致事件的發生,並通知監聽器,監聽器就會做出相應的處理。
5:處理事件的介面:監聽器負責處理事件源發生的事件。為了處理事件源發生的事件,監聽器會自動調用一個方法來處理事件,該方法定義在相應事件的介面中。
北大青鳥java培訓:JAVA反射機制原理?
運行時類型識別(Run-timeTypeIdentification,RTTI)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我們在編譯時和運行時已經知道了所有的類型,另外一種是功能強大的「反射」機制。
要理解RTTI在Java中的工作原理,首先必須知道類型信息在運行時是如何表示的,這項工作是由「Class對象」完成的,它包含了與類有關的信息。
類是程序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類都有一個Class對象,每當編寫並編譯了一個新類就會產生一個Class對象,它被保存在一個同名的.class文件中。
在運行時,當我們想生成這個類的對象時,運行這個程序的Java虛擬機(JVM)會確認這個類的Class對象是否已經載入,如果尚未載入,JVM就會根據類名查找.class文件,並將其載入,一旦這個類的Class對象被載入內存,它就被用來創建這個類的所有對象。
一般的RTTI形式包括三種:1.傳統的類型轉換。
如「(Apple)Fruit」,由RTTI確保類型轉換的正確性,如果執行了一個錯誤的類型轉換,就會拋出一個ClassCastException異常。
2.通過Class對象來獲取對象的類型。
如Classc=Class.forName(「Apple」);Objecto=c.newInstance();3.通過關鍵字instanceof或Class.isInstance()方法來確定對象是否屬於某個特定類型的實例,準確的說,應該是instanceof/Class.isInstance()可以用來確定對象是否屬於某個特定類及其所有基類的實例,這和equals()/==不一樣,它們用來比較兩個對象是否屬於同一個類的實例,沒有考慮繼承關係。
反射如果不知道某個對象的類型,可以通過RTTI來獲取,但前提是這個類型在編譯時必須已知,這樣才能使用RTTI來識別。
即在編譯時,編譯器必須知道所有通過RTTI來處理的類。
使用反射機制可以不受這個限制,它主要應用於兩種情況,第一個是「基於構件的編程」,在這種編程方式中,將使用某種基於快速應用開發(RAD)的應用構建工具來構建項目。
這是現在最常見的可視化編程方法,通過代表不同組件的圖標拖動到圖板上來創建程序,然後設置構件的屬性值來配置它們。
這種配置要求構件都是可實例化的,並且要暴露其部分信息,使得程序員可以讀取和設置構件的值。
當處理GUI時間的構件時還必須暴露相關方法的細細,以便RAD環境幫助程序員覆蓋這些處理事件的方法。
在這裡,就要用到反射的機制來檢查可用的方法並返回方法名。
Java通過JavaBeans提供了基於構件的編程架構。
第二種情況,在運行時獲取類的信息的另外一個動機,就是希望能夠提供在跨網路的遠程平台上創建和運行對象的能力。
這被成為遠程調用(RMI),它允許一個Java程序將對象分步在多台機器上,江蘇java培訓認為這種分步能力將幫助開發人員執行一些需要進行大量計算的任務,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提高運行速度。
java的”一次編譯,到處運行”的機制是如何實現的?
JVM是一個java虛擬機,所謂的java虛擬機就是和普通的虛擬機一樣,擁有自己的CPU,RAM之類的。我們所使用的操作系統是Windows的操作系統,Windows操作系統支持的可執行文件是EXE文件,也就是說在Windows的操作系統上只有EXE的文件是可以直接被操作系統解釋為底層機器語言並進行運行的。而java虛擬機可以支持的是.class的可執行文件,在java的虛擬機中遇到.class的文件就可以直接翻譯成java虛擬機所能是別的底層機器語言並進行執行。這就是JVM的機制,正是因為java的這種機制才實現了java的跨平台,在不同的平台上安裝能夠在相應平台上運行的虛擬機,然後在java虛擬機中運行java的源程序,「一次編譯,多次執行」就此實現了。
所以java的跨平台是離不開虛擬機的支持的。虛擬機充當著java源程序和操作系統之間的中間,不同的操作系統只需要尋找相應的中介就可以實現在不同的操作系統上運行。而java的編譯只是吧.java文件編譯為.class位元組碼文件而已,然後把位元組碼交給虛擬機去執行。
虛擬機在執行的時候是讀一句位元組碼文件人後解釋一句給操作系統聽,這就是為什麼java是解釋型的語言。
所謂的編譯型的語言是指這種語言被編譯之後生成的是可以直接供操作系統執行的010101文件,像C,C++都是編譯型的,java因為中間有JVM這麼個東西所以是解釋型的。
簡述java垃圾回收機制原理
回收機制就是 當一些資源被創建使用之後或不在調用的話 就會變成垃圾,垃圾的話會佔用空間,這時候就需要釋放空間給其他程序使用,所以JAVA擁有自動垃圾回收機制。
GC的工作原理: 引用計數,標記複製”引用計數”是一種簡單但速度很慢的垃圾回收技術.
“標記複製”的運行機制,垃圾回收器遍歷包含所有引用的列表,當發現存活的對象引用時做上標記,這樣當遍歷完所有對象引用並做上標記的時候,執行垃圾回收,將沒有標記的對象堆空間釋放.
垃圾回收機制的優點:Java的垃圾回收機制使得java程序員不用擔心內存空間的分配,減少了內存溢出.但同時也犧牲了一定的性能.
原創文章,作者:小藍,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5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