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Net 是一個具有八層神經網路結構,於2012年在ImageNet圖像識別挑戰賽中一戰成名,將誤差率從上一年的26%降低到了大約16%。其表現出色的原因之一是,他最早採用了GPU加速卷積神經網路的操作。下面我們將從網路結構、優化器、數據集以及代碼實現等方面,對AlexNet 進行深度解析。
一、網路結構
AlexNet 總共有8層組成。其中用於學習的有五個卷積層和三個全連接層。下面是AlexNet的整個網路結構:
AlexNet (
(features): Sequential (
(0): Conv2d(3, 64, kernel_size=(11, 11), stride=(4, 4), padding=(2, 2))
(1): ReLU(inplace)
(2): 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0, dilation=1, ceil_mode=False)
(3): Conv2d(64, 192, kernel_size=(5, 5), stride=(1, 1), padding=(2, 2))
(4): ReLU(inplace)
(5): 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0, dilation=1, ceil_mode=False)
(6): Conv2d(192, 384, kernel_size=(3, 3), stride=(1, 1), padding=(1, 1))
(7): ReLU(inplace)
(8): Conv2d(384, 256, kernel_size=(3, 3), stride=(1, 1), padding=(1, 1))
(9): ReLU(inplace)
(10): Conv2d(256, 256, kernel_size=(3, 3), stride=(1, 1), padding=(1, 1))
(11): ReLU(inplace)
(12): MaxPool2d(kernel_size=3, stride=2, padding=0, dilation=1, ceil_mode=False)
)
(avgpool): AdaptiveAvgPool2d(output_size=(6, 6))
(classifier): Sequential (
(0): Dropout(p=0.5, inplace)
(1): Linear(in_features=9216, out_features=4096, bias=True)
(2): ReLU(inplace)
(3): Dropout(p=0.5, inplace)
(4): Linear(in_features=4096, out_features=4096, bias=True)
(5): ReLU(inplace)
(6): Linear(in_features=4096, out_features=1000, bias=True)
)
)
如上所示, AlexNet在特徵提取方面使用五個卷積層和三個最大化輸出的層。在分類方面,AlexNet使用了三個完全連接層,並在最後一個完全連接層上使用了Softmax,從而輸出概率分布。
二、優化器
AlexNet一般使用隨機梯度下降(SGD)作為優化器。但要注意的是,在訓練AlexNet時,還使用了不同的數據增強操作,例如隨機剪切和隨機移動等。此外,還可以使用加速神經網路訓練的Adam優化器。
三、數據集
AlexNet最初的訓練採用了ImageNet中的超過120萬張標記圖像,共有1000個類別。大小為224×224。其中數量最多的150萬張用於訓練,10萬張用於驗證,以及10萬張用於測試。
四、代碼實現
我們可以在pytorch 中調用已經實現好的alexnet模型。具體來說,我們需要使用torchvisoin庫中的models部分來載入已經構建好的AlexNet模型。下面是一段示例代碼:
import torchvison
from torchvision.models import alexnet
net = alexnet(pretrained=True)
在上面的代碼中,”pretrained=True”表明我們正在載入一個已經經過訓練的AlexNet模型。如果需要訓練自己的模型,則應為”pretrained=False”。值得注意的是,已經經過訓練的模型可能包含不同的參數和權重,這取決於它們被訓練的數據集以及它們的目的。
五、模型訓練
在PyTorch中,訓練模型通常需要四個步驟:
1. 定義優化器(通常是SGD或Adam)
2. 定義損失函數
3. 定義訓練循環,並在每個循環中更新模型和優化器權重
4. 在最後一個步驟(循環)之後,保存訓練好的模型以備進一步評估和使用
下面是一個典型的AlexNet訓練循環的示例代碼: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criterion = nn.CrossEntropyLoss()
optimizer = optim.SGD(net.parameters(), lr=0.01, momentum=0.9)
# Train the model
for epoch in range(num_epochs):
for i, (inputs, labels) in enumerate(trainloader, 0):
inputs, labels = inputs.to(device), labels.to(device)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net(inputs)
loss = criterion(outputs, label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 Save the model
PATH = './cifar_net.pth'
torch.save(net.state_dict(), PATH)
通過上述代碼,我們就可以訓練一個模型了,其中的損失函數使用了交叉熵損失,而優化器使用了SGD。
結束語
在本文中,我們對AlexNet進行了細緻的解析,並介紹了AlexNet的網路結構、優化器、數據集和PyTorch中的實現細節。通過閱讀本文,希望您可以深入理解AlexNet,以及如何在PyTorch中使用它進行圖像分類任務。
原創文章,作者:ZFMI,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4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