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GrabCut簡介
GrabCut是一種基於圖像分割的演算法,可以對圖像進行精確的分割,提取出圖像中所需的目標對象。其主要思想是通過圖像分割,將圖像中的前景和背景區分出來,從而提取目標對象。具體步驟如下:
1、通過用戶選中區域,將圖像分成前景和背景兩部分;
2、通過高斯混合模型,對前景和背景進行建模;
3、通過最大似然估計,對前景和背景進行分割;
4、通過迭代優化,不斷調整前景和背景的分割結果,直到收斂。
二、使用GrabCut實現圖像分割
下面我們將通過Python的OpenCV模塊,給出使用GrabCut對圖像進行分割的代碼示例。
1. 導入必要的庫
import cv2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2. 讀取圖像並顯示
img = cv2.imread('test.jpg')
plt.imshow(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RGB))
plt.show()
3. 定義ROI
首先定義一個矩形框,用來選擇目標對象所在的區域。
rect = (300, 50, 500, 600)
4. 初始化mask和背景/前景模型
定義mask和背景/前景模型,用來存儲分割結果。
mask = np.zeros(img.shape[:2], np.uint8) # 初始化mask
bgdModel = np.zeros((1, 65), np.float64) # 初始化背景模型
fgdModel = np.zeros((1, 65), np.float64) # 初始化前景模型
5. 執行GrabCut演算法
運行GrabCut演算法,得到目標對象的分割結果。
cv2.grabCut(img, mask, rect, bgdModel, fgdModel, 5, cv2.GC_INIT_WITH_RECT)
其中,第一個參數是輸入圖像,第二個參數是mask,第三個參數是矩形框坐標(x, y, w, h),代表選中區域的位置和大小。第四個和第五個參數是背景/前景模型,第六個參數是迭代次數,最後一個參數是指定GrabCut演算法的模式,這裡選用的是矩形模式。
6. 獲得分割結果
得到分割結果,根據mask提取前景部分。
mask2 = np.where((mask == 2) | (mask == 0), 0, 1).astype('uint8')
img = img * mask2[:, :, np.newaxis]
7. 顯示分割結果
將分割結果顯示出來。
plt.imshow(cv2.cvtColor(img, cv2.COLOR_BGR2RGB))
plt.show()
三、小結
通過使用GrabCut演算法,可以對圖像進行高質量的分割,達到提取目標對象的目的。以上是使用Python的OpenCV模塊實現GrabCut演算法的示例,希望能夠幫助讀者了解GrabCut的基本思想和代碼實現。當然,GrabCut演算法還有很多改進和擴展的空間,讀者可以深入研究,對演算法進行優化和拓展。
原創文章,作者:FBJC,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42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