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python類的題目求幫忙看下
- 2、Python:編寫一個Employee類
- 3、Python中類的定義規是什麼?
- 4、python設計一個名為point的類
- 5、python常用的幾種設計模式是什麼
- 6、python類的定義與使用是什麼
python類的題目求幫忙看下
class Person(object):
name = “張三”
def __init__(self):
self.__age = 18
def set_age(self, age):
self.__age = age
#使用裝飾器@classmethod修飾getName()方法
@classmethod
def getName(cls):
return cls.name
#使用類名訪問name屬性
print(Person().name)
#生成對象p1
p1 = Person()
#使用p1訪問name屬性
print(p1.name)
#給p1動態綁定屬性country
p1.country = ‘China’
#獲取name
print(p1.getName())
Python:編寫一個Employee類
class Employee:
firstName = ”
def __init__(self, firstName, lastName, salary):
self.firstName = firstName
self.lastName = lastName
self.salary = salary
def give_raise(self, increase=5000):
self.salary += increase
def displayEmployee(self):
print(“firstName:”, self.firstName, “,lastName:”, self.lastName, “,Salary:”, self.salary)
def setUp():
def test_give_default_raise(emp):
emp.give_raise()
def test_give_custom_raise(emp):
emp.give_raise(3000)
emp = Employee(“William”, “Shakespeare”, 3000)
emp.displayEmployee()
test_give_default_raise(emp)
emp.displayEmployee()
test_give_custom_raise(emp)
emp.displayEmployee()
setUp()
Python中類的定義規是什麼?
類的概念:
類 Class: 用來描述具體相同的屬性和方法的對象的集合。定義了該集合中每個對象所共有的屬性和方法。對象是類的示例。
類變數:類變數在整個實例化的對象中是公用的。類變數定義在類中且在函數體之外。類變數通常不作為實例變數使用。
實例變數:定義在方法中的變數,只作用於當前實例的類。
數據成員:類變數或者實例變數用於處理類及其實例對象的相關數據。
方法:類中定義的函數。在類內部,使用 def 關鍵字來定義一個方法,與一般函數定義不同,類方法必須包含參數 self, 且為第一個參數,self 代表的是類的實例。
構造函數:即__init()__,特殊的方法,在對象創建的時候被自動調用。
析構函數:即__del()__,特殊的方法,在對象被銷毀時被自動調用。
實例化:創建一個類的實例,類的具體對象。就是將創建的類賦值給另一個變數。理解為賦值即可,a = class(),這個過程,就叫做實例化
對象:通過類定義的數據結構實例。對象包括兩個數據成員(類變數和實例變數)和方法。
繼承:即一個派生類(derived class)繼承基類(base class)的欄位和方法。繼承也允許把一個派生類的對象作為一個基類對象對待。例如,有這樣一個設計:一個Dog類型的對象派生自Animal類,這是模擬」是一個(is-a)」關係(例圖,Dog是一個Animal)。
方法重寫:如果從父類繼承的方法不能滿足子類的需求,可以對其 進行改寫,這個過程叫方法的覆蓋(override),也稱為方法的重寫。
————————————————
原文鏈接:
網頁鏈接
python設計一個名為point的類
class Poi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x=0,y=0):
self._x=x
self._y=y
@property
def x(self):
return self._x
@x.setter
def x(self, value):
self._x = value
@property
def y(self):
return self._y
@y.setter
def y(self, value):
self._y = value
def distance(p1,p2):
return((p1.x-p2.x)**2+(p1.y-p2.y)**2)**0.5
def isnearby(self,p):
return((self.x-p2.x)**2+(self.y-p2.y)**2)**0.5
def __str__(self):
return ‘(‘+str(self.x)+’,’+str(self.y)+’)’
#測試
p1=Point() #不寫x,y默認為0
print(str(p1))
print(p1.x,p1.y)
p1.x=3
p1.y=4
print(str(p1))
p2=Point(4,5)
print(Point.distance(p1,p2)) #p1,p2兩點間距離
print(p1.isnearby(p2)) #p1到p2的距離
python常用的幾種設計模式是什麼
python常用的幾種設計模式有:1、單例模式,確保某一個類只有一個實例;2、工廠模式,使用一個公共的介面來創建對象;3、策略模式,隨著策略對象改變內容;4、門面模式,對子系統的封裝,使得封裝介面不會被單獨提出來。
什麼是設計模式?
設計模式是一套被反覆使用,多數人知道,經過分類編目的代碼設計經驗總結。
使用設計模式是為了提高代碼可重用性,可閱讀性,和可靠性。
你說理解的設計模式有幾種?
設計模式又可分為三種:創建型(單例模式)、(工廠模式),結構型,行為型(策略模式)
單例模式以及應用場景:
(1)確保某一個類只有一個實例,而且自行實例化並向整個系統提供這個實例,這個類稱為單例類,單例模式是一種對象創建型模式。Windows的Task Manager(任務管理器)、Recycle Bin(回收站)、網站計數器
(2)單例模式應用的場景一般發現在以下條件下:
資源共享的情況下,避免由於資源操作時導致的性能或損耗等。如上述中的日誌文件,應用配置。控制資源的情況下,方便資源之間的互相通信。如線程池等
要點:一是某個類只能有一個實例;二是它必須自行創建這個實例;三是它必須自行向整個系統提供這個實例。
工廠模式:
提供一個創建對象的介面,不像客戶端暴露創建對象的過程,而是使用一個公共的介面來創建對象。
可以分為三種:簡單工廠 工廠方法 抽象工廠
一個類的行為或其演算法可以在運行時更改。這種類型的設計模式屬於行為型模式。
策略模式:
在策略模式中,我們創建表示各種策略的對象和一個行為隨著策略對象改變而改變的 context 對象。策略對象改變 context 對象的執行演算法。
要點:把一個個策略,也就是演算法封裝成一個一個類,任意的替換
解決的問題:避免多個if….else帶來的複雜
使用場景:系統中需要動態的在集中演算法中動態的選擇一種,
門面模式:
門面模式也叫外觀模式,定義如下:要求一個子系統的外部與其內部的通信必須通過一個統一的對象進行。門面模式提供一個高層次的介面,使得子系統更易於使用。門面模式注重「統一的對象」,也就是提供一個訪問子系統的介面。門面模式與之前說過的模板模式有類似的地方,都是對一些需要重複方法的封裝。但從本質上來說,是不同的。模板模式是對類本身的方法的封裝,其被封裝的方法也可以單獨使用;而門面模式,是對子系統的封裝,其被封裝的介面理論上是不會被單獨提出來用的。
一個對象有很多行為,如果么有選擇合適的設計模式,這些行為就需要用多重的條件判斷來實現演算法的切換,增加了代碼的複雜度。
推薦課程:Python面對對象(Corey Schafer)
python類的定義與使用是什麼
1、類概念的引入
如果了解了面向對象之後,接下來由客觀世界中的對象拓展到計算機中的對象,再對客觀世界中的對象進行特徵和行為的提取,從而拓展到計算機中對象的屬性和方法的提取,最終採用抽象提取計算機中對象的共同屬性和方法,形成類。
在客觀世界中,對象是指人們在行動或思考時作為目標的事物。例如,買車、買房、買包,這些都具有購買的目標,這些目標就是購買對象。萬事萬物皆是對象,對象分為有形對象和無形對象。有形對象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對象。無形對象是人們看不見、摸不著的對象,但它也是人們行動或思考的目標,也屬於對象,如記憶、計劃等。
在計算機中,對象是客觀世界中的對象在計算機中的映射。例如,一條狗是客觀世界中的對象,它有品種、名字和年齡等數據信息。但是在計算機軟體開發研究的過程中,注重的是它的品種、年齡等信息。由此可見,客觀世界中的對象要映射到計算機中需要進行篩選。
計算機中對象的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①對象具有唯一性。每個對象都有自身唯一的標識,並且它的標識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都不會改變。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標識。
②對象是構成軟體系統的一個基本單位。面向對象編程是以對象為導向,以對象為目標的,也就是說,軟體系統是基於對象的。
③對象是屬性和方法的統一體。描述一個人,姓名、年齡是描述他的屬性數據,跳舞、唱歌是他的操作方法,屬性和方法構成了計算機中的對象。
由上文可知,客觀世界中的對象的特徵映射為計算機中的對象的屬性,行為映射為方法。
2、由抽象獲得類
抽象是一個提取各種對象共同特徵和行為的一個過程。例如,兩支筆,它們有共同的顏色、材質,它們都能寫字、畫畫,即有共同的特徵和行為。提取共同特徵和行為之後,就可以總結出筆的概念。拓展到計算機中的對象,就是用抽象提取對象的共同屬性和方法,從而形成類。
類是具有相同屬性和方法的一組對象的集合。在Python中,對象是類的實例,類是對象的抽象。
3、定義類
定義類的語法和定義函數的語法類似,定義函數使用的關鍵字是def,而定義類使用的關鍵字是class。定義類的基本語法格式如下:
class 類名:
pass
以定義一個最簡單的類為例,這裡定義了一個類名為Cat的類,它是「空」的,僅僅展示了定義類的基本語法:
class Cat:
… pass
…
以上就是Python中類的概念,更多關於Python的基礎性知識點可以看下這個更加直觀視頻教程:網頁鏈接,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原創文章,作者:JMGP,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34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