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rip採用何種演算法
- 2、Python 函數的調用方式
- 3、Python3 & TCP協議和UDP協議的特點和區別
- 4、eNSP模擬實驗-動態路由RIP配置
- 5、rip 是什麼
- 6、RIP協議的工作原理
rip採用何種演算法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就是內部網關協議的一種,它採用的是矢量距離(Vector-Distance)演算法。
RIP協議是V-D演算法在區域網上的直接實現,RIP將協議的參加者分為主動機和被動機兩種。主動機主動地向外廣播路徑刷新報文,被動機被動地接受路徑刷新報文。
包括RIP在內的V-D演算法路徑刷新協議,都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即「慢收斂」(slow convergence)問題。又叫「計數到無窮」(count to infinity)。如果出現環路,直到路徑長度達到16,也就是說要經過7番來回(至少30X7秒),路徑迴路才能被解除,這就是所謂的慢收斂問題。
Python 函數的調用方式
好像沒有特別的叫法吧,也沒注意手冊上有什麼特別的叫法,至於區別,舉個例子你就清楚了,如下:
假如有個列表aa=[1,4,3,5],對這個列表用sort()進行排序,如果第一種方式aa.sort()後aa=[1,3,4,5];
而第二種方式sort(aa)排序後雖然得到了新列表[1,3,4,5],但是aa還是=[1,4,3,5]。
也就是說第一種方式會改變原列表,而第二種不會改變,只是得到了一個新的副本。
GOT IT?!^^
補充一下,如果非要說叫法上的區別的話,第一種叫做方法調用,第二種叫做函數調用。至於方法和函數的些微區別,方法是基於對象的,函數是基於本身的。如果再詳細……方法一般不可以單獨使用,因為大部分方法是基於對象的,調用也必須基於對象,像上面第一種;而函數則可以單獨使用,你可以理解成它是數據系統本身的,而不是對象專有的。
PS:至於為什麼我換了用sort()而沒有用LZ給的例子函數,是因為..…^o^……LZ第一種方式和第二種方式寫的都不是一個函數……
Python3 & TCP協議和UDP協議的特點和區別
優點:
(1)TCP是面向連接的運輸層協議;
(2)每一條TCP連接只能有兩個端點(即兩個套接字),只能是點對點的;
(3)TCP提供可靠的傳輸服務。傳送的數據無差錯、不丟失、不重複、按序到達;
(4)TCP提供全雙工通信。允許通信雙方的應用進程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發送數據,因為兩端都設有發送緩存和接受緩存;
(5)面向位元組流。雖然應用程序與TCP交互是一次一個大小不等的數據塊,但TCP把這些數據看成一連串無結構的位元組流,它不保證接收方收到的數據塊和發送方發送的數據塊具有對應大小關係,例如,發送方應用程序交給發送方的TCP10個數據塊,但就受訪的TCP可能只用了4個數據塊久保收到的位元組流交付給上層的應用程序,但位元組流完全一樣。
缺點:
慢,效率低,佔用系統資源高,易被攻擊 TCP在傳遞數據之前,要先建連接,這會消耗時間,在數據傳遞時,確認機制、重傳機制、擁塞控制機制等都會消耗大量的時間,而且要在每台設備上維護所有的傳輸連接。事實上,每個連接都會佔用系統的CPU、內存等硬體資源。因為TCP有確認機制、三次握手機制,這些也導致TCP容易被人利用,實現DOS、DDOS、CC等攻擊。
TCP的應用場景:
當對網路通訊質量有要求的時候。例如:整個數據要準確無誤的傳遞給對方,這往往用於一些要求可靠的應用。如:用於文件傳輸(FTP HTTP 對數據準確性要求高,速度可以相對慢),發送或接收郵件(POP IMAP SMTP 對數據準確性要求高,非緊急應用),遠程登錄(TELNET SSH 對數據準確性有一定要求,有連接的概念)等等。
優點:
(1)UDP是無連接的傳輸層協議;
(2)UDP使用盡最大努力交付,不保證可靠交付;
(3)UDP是面向報文的,對應用層交下來的報文,不合併,不拆分,保留原報文的邊界;
(4)UDP沒有擁塞控制,因此即使網路出現擁塞也不會降低發送速率;
(5)UDP支持一對一 一對多 多對多的交互通信;
(6)UDP的首部開銷小,只有8位元組.
缺點:
不可靠,不穩定。 因為UDP沒有TCP那些可靠的機制,在數據傳遞時,如果網路質量不好,就會很容易丟包。
UDP的應用場景:
當對網路通訊質量要求不高的時候,要求網路通訊速度能盡量的快,這時就可以使用UDP。 UDP一般用於即時通信(QQ聊天 對數據準確性和丟包要求比較低,但速度必須快),在線視頻(RTSP 速度一定要快,保證視頻連續,但是偶爾花了一個圖像幀,人們還是能接受的),網路語音電話(VoIP 語音數據包一般比較小,需要高速發送,偶爾斷音或串音也沒有問題)等等。
(1)TCP面向連接(如打電話要先撥號建立連接);UDP是無連接的,即發送數據之前不需要建立連接
(2)TCP提供可靠的服務。也就是說,通過TCP連接傳送的數據,無差錯,不丟失,不重複,且按序到達;UDP盡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證可靠交付
(3)TCP面向位元組流,實際上是TCP把數據看成一連串無結構的位元組流;UDP是面向報文的UDP沒有擁塞控制,因此網路出現擁塞不會使源主機的發送速率降低(對實時應用很有用,如IP電話,實時視頻會議等)
(4)每一條TCP連接只能是點到點的;UDP支持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和多對多的交互通信
(5)TCP首部開銷20位元組;UDP的首部開銷小,只有8個位元組
(6)TCP的邏輯通信信道是全雙工的可靠信道,UDP則是不可靠信道
HTTP、HTTPS、FTP、TELNET、SMTP(簡單郵件傳輸協議)協議基於可靠的TCP協議。TFTP、DNS、DHCP、TFTP、SNMP(簡單網路管理協議)、RIP基於不可靠的UDP協議
eNSP模擬實驗-動態路由RIP配置
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協議。兩個網段中的兩台電腦能相互訪問,那麼需要在每台路由器上做靜態路由來實現,但是做靜態路由需要知道下一跳的地址。在小型的網路中,我們用rip協議來實現(RIP協議通常應用在小型網路,用於發現和生成路由信息),只需要知道本台路由器上介面的網段的地址就可以了。
1、按照圖示的IP地址來配置PC1和PC2,Z注意網關為連接路由器介面IP。
IP:192.68.1.2 IP:192.68.3.2
netmask:255.255.255.0 netmask:255.255.255.0
gateway:192.168.1.1 gateway:192.168.3.1
2、AR1配置
配置介面的ip地址:
Huaweisys
[Huawei]int gi 0/0/0
[Huawei-GigabitEthernet0/0/0]ip address 192.168.1.1 24
[Huawei-GigabitEthernet0/0/0]int gi 0/0/1
[Huawei-GigabitEthernet0/0/1]ip address 192.168.1.1 24
[Huawei-GigabitEthernet0/0/1]q
配置rip協議:
[Huawei]rip 1
[Huawei-rip-1]version 2 #可以選擇版本2
[Huawei-rip-1]network 192.168.10.0
[Huawei-rip-1]network 192.168.1.0
[Huawei-rip-1]q
3、AR2配置
配置介面的ip地址:
Huaweisys
[Huawei]int gi 0/0/0
[Huawei-GigabitEthernet0/0/0]ip address 192.168.10.2 24
[Huawei-GigabitEthernet0/0/0]int gi 0/0/1
[Huawei-GigabitEthernet0/0/1]ip address 192.168.12.1 24
[Huawei-GigabitEthernet0/0/1]q
配置rip協議:
[Huawei]rip 1
[Huawei-rip-1]version 2 #可以選擇版本2
[Huawei-rip-1]network 192.168.10.0
[Huawei-rip-1]network 192.168.12.0
[Huawei-rip-1]q
4、AR3配置
配置介面的ip地址:
Huaweisys
[Huawei]int gi 0/0/0
[Huawei-GigabitEthernet0/0/0]ip address 192.168.12.2 24
[Huawei-GigabitEthernet0/0/0]int gi 0/0/1
[Huawei-GigabitEthernet0/0/1]ip address 192.168.3.1 24
[Huawei-GigabitEthernet0/0/1]q
配置rip協議:
[Huawei]rip 1
[Huawei-rip-1]version 2 #可以選擇版本2
[Huawei-rip-1]network 192.168.13.0
[Huawei-rip-1]network 192.168.3.0
[Huawei-rip-1]q
5、路由器命令查看配置的信息
查看路由表:display ip routing-table protocol rip
查看RIP配置:display rip 1 route
命令可以看到nexthop下一跳地址。
6、ping測試
rip 是什麼
路由選擇信息協議
(RIP/RIP2: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路由信息協議(RIP)是一種在網關與主機之間交換路由選擇信息的標準。RIP 是一種內部網關協議。在國家性網路中如當前的網際網路,擁有很多用於整個網路的路由選擇協議。作為形成網路的每一個自治系統,都有屬於自己的路由選擇技術,不同的 AS 系統,路由選擇技術也不同。作為一種內部網關協議或 IGP(內部網關協議),路由選擇協議應用於 AS 系統。連接 AS 系統有專門的協議,其中最早的這樣的協議是「EGP」(外部網關協議),目前仍然應用於網際網路,這樣的協議通常被視為內部 AS 路由選擇協議。RIP 主要設計來利用同類技術與大小適度的網路一起工作。因此通過速度變化不大的接線連接,RIP 比較適用於簡單的校園網和區域網,但並不適用於複雜網路的情況。
RIP 2 由 RIP 而來,屬於 RIP 協議的補充協議,主要用於擴大 RIP 2 信息裝載的有用信息的數量,同時增加其安全性能。RIP 2 是一種基於 UDP 的協議。在 RIP2 下,每台主機通過路由選擇進程發送和接受來自 UDP 埠520的數據包。
RIP 和 RIP 2 主要適用於 IPv4 網路,而 RIPng 主要適用於 IPv6 網路。本文主要闡述 RIP 及 RIP 2。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應用較早、使用較普遍的內部網關協議(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簡稱IGP),適用於小型同類網路,是典型的距離向量(distance-vector)協議。文檔見RFC1058、RFC1723。
RIP通過廣播UDP報文來交換路由信息,每30秒發送一次路由信息更新。RIP提供跳躍計數(hop count)作為尺度來衡量路由距離,跳躍計數是一個包到達目標所必須經過的路由器的數目。如果到相同目標有二個不等速或不同帶寬的路由器,但跳躍計數相同,則RIP認為兩個路由是等距離的。RIP最多支持的跳數為15,即在源和目的網間所要經過的最多路由器的數目為15,跳數16表示不可達。
RIP概述
-RFC 1508
-RIP採用貝爾曼—福德(Bellman-Ford)演算法
-目前RIP有兩個版本RIPv1和RIPv2。
-RIP有以下一些主要特性:
-RIP屬於典型的距離向量路由選擇協議。
-RIP消息通過廣播地址255.255.255.255進行發送,使用UDP 協議的520埠。
-RIP以到目的網路的最小跳數作為路由選擇度量標準,而不是在鏈路的帶寬和延遲的基礎上進行選擇。
-RIP是為小型網路設計的。它的跳數計數限制為15跳,16跳為不可到達。
-RIP是一種有類路由協議,不支持不連續子網設計。
-RIP周期進行路由更新,將路由表廣播給鄰居路由器,廣播周期為30秒。
-RIP的管理距離為120。
RIP是路由信息協議(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的縮寫,採用距離向量演算法,是當今應用最為廣泛的內部網關協議。在默認情況下,RIP使用一種非常簡單的度量制度:距離就是通往目的站點所需經過的鏈路數,取值為1~15,數值16表示無窮大。RIP進程使用UDP的520埠來發送和接收RIP分組。RIP分組每隔30s以廣播的形式發送一次,為了防止出現「廣播風暴」,其後續的的分組將做隨機延時後發送。在RIP中,如果一個路由在180s內未被刷,則相應的距離就被設定成無窮大,並從路由表中刪除該表項。RIP分組分為兩種:請求分組和響應分組。
RIP-1被提出較早,其中有許多缺陷。為了改善RIP-1的不足,在RFC1388中提出了改進的RIP-2,並在RFC 1723和RFC 2453中進行了修訂。RIP-2定義了一套有效的改進方案,新的RIP-2支持子網路由選擇,支持CIDR,支持組播,並提供了驗證機制。
隨著OSPF和IS-IS的出現,許多人認為RIP已經過時了。但事實上RIP也有它自己的優點。對於小型網路,RIP就所佔帶寬而言開銷小,易於配置、管理和實現,並且RIP還在大量使用中。但RIP也有明顯的不足,即當有多個網路時會出現環路問題。為了解決環路問題,IETF提出了分割範圍方法,即路由器不可以通過它得知路由的介面去宣告路由。分割範圍解決了兩個路由器之間的路由環路問題,但不能防止3個或多個路由器形成路由環路。觸發更新是解決環路問題的另一方法,它要求路由器在鏈路發生變化時立即傳輸它的路由表。這加速了網路的聚合,但容易產生廣播泛濫。總之,環路問題的解決需要消耗一定的時間和帶寬。若採用RIP協議,其網路內部所經過的鏈路數不能超過15,這使得RIP協議不適於大型網路。
RIP協議的工作原理
RIP協議是一種典型的距離矢量協議,它使用的也是距離矢量演算法,該演算法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進行路由更新時傳遞路由表。RIP協議的度量值是以跳數來計算的,即每經過一跳,度量值就會加一,這樣的度量值計算並不符合當前的網路環境,因為當前帶寬爆炸性的增長,可能會導致RIP選擇了次優路徑。RIP的最大網路直徑為15,也就是說RIP協議所能傳遞路由信息的最大跳數就是15跳,超過15跳就表示不可達。RIP協議作為典型的距離矢量協議,它的防環機制有兩種:水平分割和毒性逆轉,簡單來說,水平分割就是從一個介面接收的路由更新,不會再從該埠發送出去。毒性逆轉則是從一個介面接收的路由更新,會再從該介面發出去,但是會將其置為不可達狀態(16跳)。RIP協議默認會進行自動匯總(有類路由協議),即傳輸的路由條目會自動進行主類的匯總,這樣會導致路由條目不精確,後續RIP協議為了解決該問題,將RIPV1升級為RIPV2,V2版本不僅支持手動匯總,使路由條目傳遞更加精準,而且將路由更新方式從V1的廣播變成了V2的組(224.0.0.9),提升了路由更新效率。
原創文章,作者:A4W2V,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2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