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zjs(觸草木者盡死句式)

  • 1、少年游。。
  • 2、天啊!救命
  • 3、「錦瑟年華誰與度,莫問情歸處」的出處

年代:宋

作者:周邦彥

作品:少年游

內容: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

錦幄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

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作品注釋

注釋:

並刀:并州的快剪刀。

鹽:作「艷」解。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這幾句詞是在描寫男女夜晚相聚,美人切新橙共嘗的親熱情景。

李師師是宋朝時極為著名的歌女,周邦彥是大學士,常到李師師處遊玩。有一天,道君皇帝也來到李師師家中,周邦彥急忙躲到床底下。道君帶來一個產自江南的新橙,與師師共同品嘗,周邦彥聽得清清楚楚,事後就作了這一首詞。

①並刀:并州出產的剪刀。如水:形容剪刀的鋒利。

②吳鹽:吳地所出產的潔白細鹽。

③幄:帳。

④獸香:獸形香爐中升起的細煙。

⑤誰行(háng):誰那裡。

⑥直是:就是。

評解

這首詞乃感舊之作。上片描繪室內情景:破新橙,焚獸香,坐吹笙。這是實寫。下

片想像室外情景:時已三更,馬滑霜濃,行人稀少。前者用實物烘托室內溫馨氣氛,後

者以語言渲染室外寒冷景象。曲折細緻地刻畫人物的心理狀態,表露出彼此相愛的心情,

為歷來詞家所稱賞。

集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此調凡四首,乃感舊之作。其下三首皆言別後,以

此首最為擅勝。上闋橙香笙語,乃追寫相見情事。下闋代紀留賓之言,情深而語俊,宜

其別後回思,丁寧片語,為之詠嘆長言也。

張端義《貴耳集》:道君(徽宗)幸李師師家,偶周邦彥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

床下。道君自攜新橙一顆,雲江南初進來,遂與師師謔語,邦彥悉聞之,隱括成《少年

游》雲。

按:此系當年傳聞,不足為信。

周邦彥《少年游·並刀如水》賞析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賞析一】

此詞是寫當時上層社會的冶遊生活和男女之情。全詞準確地捕捉住破橙、調笙、絮語幾個最富典型性的細節,在尋常瑣事中寄寓深情,創造出意態纏綿的詞境。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寫情人雙雙共進時新果品,單刀直入,引入情境。「刀」為削果用具,「鹽」為進食調料,本是極尋常的生活日用品。而并州產的刀剪特別鋒利(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吳地產的鹽質量特別好(李白:「吳鹽如花皎白雪」),「並刀」、「吳鹽」借作詩語,點出其物之精,便不尋常。而「如水」、「勝雪」的比喻,使人如見刀的閃亮、鹽的晶瑩。二句造形俱美,而對偶天成,表現出鑄辭的精警。緊接一句「縴手破新橙」,則前二句便有著落,決不虛設。這一句只有一個縴手破橙的特寫畫面,沒有直接寫人或別的情事,但蘊含十分豐富。誰是主人,誰是客人,一望便知。這對於下片下一番慰留情事,已一幅色澤美妙的圖畫。「破」字清脆,運用尤佳,與清絕之環境極和諧。

「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先交待閨房環境,用了「錦幄」、「獸煙」(獸形香爐中透出的煙)等華艷字面,夾在上下比較淡永清新的詞句中,顯得分外溫馨動人。「初溫」則室不過暖,「不斷」則香時可聞,既不過又無不及,恰寫出環境之宜人。接著寫對坐聽她吹笙。寫吹「笙」卻並無對樂曲的描述,甚至連吹也沒有寫到,只寫到「調笙」而已。此情此境,卻令人大有「未成曲調先有情」之感。「相對」二字又包含多少不可言傳的情意。此笙是女方特為愉悅男方而奏,不說自明,故此中樂,亦樂在音樂之外。

上片寫到「錦幄初溫」是入夜情事,下片卻寫到「三更半夜,過片處有一跳躍,中間省略了許多情事。「低聲問」一句直貫篇末。誰問雖未明點,但從問者聲口不難會意是那位女子。為何問從「向誰行宿」的問話自知是男子的告辭引起。挽留的意思全用「問」話出之,更有味。只說「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直是少人行」,只說「不如休去」,卻偏偏不道「休去」,表情語,分寸掌握極好。這幾句不僅妙在畢肖聲口,使讀者如見其人;還同時刻畫出外邊寒風凜冽、夜深霜濃的情境,與室內的環境形成對照。則挽留者的柔情與欲行者的猶豫,都在不言之中。詞結在「問」上,亦即結束在期待的神情上,意味尤長。恰如毛稚黃所說:「後闋絕不作了語,只以『低聲問』三字貫徹到底,蘊藉裊娜。無限情景,都自縴手破橙人口中說出,更不別作一語。意思幽微,篇章奇妙,真神品也。」

此詞不表現相會時的喜悅,卻通過環境描寫和對話來體現愛戀的溫暖,其中「馬滑霜濃」四字,曾為後世稱道,被認為體現了「麗極而清,清極而婉」的特點。全詞純以清麗的語言進行白描,讀來淺顯清新而又含蓄、典雅。

【賞析二】

這首詞,不外是追述作者自己在秦樓楚館中的一段經歷;這類事,張端義《貴耳錄》載:「道君(按:即宋徽宗)幸李師師家,偶周邦彥先在焉。知道君至,遂匿床下。道君自攜新橙一顆,雲江南初進來。遂與師師謔語。邦彥悉聞之,隱括成《少年游》雲……」這種耳食的記載簡直荒謬可笑。皇帝與官僚同狎一妓,事或有之,走開便是,何至於匿伏床下,而事後又填詞暴露,還讓李師師當面唱給皇帝聽。皇帝自攜新橙,已是奇聞,攜來僅僅一顆,又何其乞兒相?在當時士大夫的生活中,自然是尋常慣見的,所以它也是一種時興的題材。然而這一類作品大都鄙俚惡俗,意識低下,使人望而生厭。周邦彥這一首之所以受到選家的注意,卻是因為他能夠曲折深微地寫出對象的細微心理狀態,連這種女子特有的口吻也刻畫得維妙維肖,大有呼之欲出之概。誰說中國古典詩詞不善摹寫人物,請看這首詞,不過用了五十一字,便寫出一個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纖破新橙」——這是富於暗示力的特寫鏡頭。出現在觀眾眼前的,僅僅是兩件簡單的道具(並刀,并州出產的刀子;吳鹽,吳地出產的鹽。)和女子一雙縴手的微細動作,可那女子刻意討好對方的隱微心理,已經為觀眾所覺察了。

「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室內是暖烘烘的幃幕,刻著獸頭的香爐輕輕升起沉水的香煙。只有兩個人相對坐著,女的正調弄著手裡的笙,試試它的音響;男的顯然也是精通音樂的,他從女的手中接過笙來,也試吹了幾聲,評論它的音色的音量,再請女的吹奏一支曲子。

這裡也僅僅用了三句話,而室內的氣氛,兩個人的情態,彼此的關係,男和女的身分,已經讓人們看得清清楚楚了。但最精採的筆墨還在下片。

下片不過用了幾句極簡短的語言,卻是有層次,有曲折,人物心情的宛曲,心理活動的幽微,在簡潔的筆墨中恰到好處地揭示出來。請看:

「向誰行宿」——「誰行」,哪個人,在這裡可以解作哪個地方。這句是表面親切而實在是小心的打探。乍一聽好像並不打算把他留下來似的。

「城上已三更」——這是提醒對方:時間已經不早,走該早走,不走就該決定留下來了。

「馬滑霜濃」——顯然想要對方留下來,卻好像一心一意替對方設想:走是有些不放心,外面天氣冷,也許萬一會著涼;霜又很濃,馬兒會打滑……。我真放心不下。

這樣一轉一折之後,才直截了當說出早就要說的話來:「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你看,街上連人影也沒幾個,回家去多危險,你就不要走了吧!

真是一語一試探,一句一轉折。我們分明聽見她在語氣上的一松一緊,一擒一縱;也彷彿看見她每說一句話同時都偵伺著對方的神情和反應。作者把這種身分、這種環境中的女子所顯現的機靈、狡猾,以及合乎她身分、性格的思想活動,都逼真地摹畫出來了。

這種寫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經不易著筆,用在詩詞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單從技巧看,不能不叫人承認周邦彥實在是此中高手。 (劉逸生)

幽 居

韋應物

貴賤雖異等, 出門皆有營。

獨無外物牽, 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來過, 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 鳥雀繞舍鳴。

時與道人偶, 或隨樵者行。

自當安蹇劣, 誰謂薄世榮。

韋應物的山水詩「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白居易《與元九書》),形式多用五古。《幽居》就是比較有名的一首。

詩人從十五歲到五十四歲,在官場上度過了四十年左右的時光,其中只有兩次短暫的閑居。《幽居》這首詩大約就寫於他辭官閑居的時候。全篇描寫了一個悠閑寧靜的境界,反映了詩人幽居獨處、知足保和的心情。在思想內容上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但其中有佳句為世人稱道,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開頭二句是寫詩人對世路人情的看法,意思是說世人無論貴賤高低,總要為生活而出門奔走營謀,儘管身分不同,目的不一,而奔走營生都是一樣的。這兩句,雖平平寫來,多少透露出一點感慨,透露出他對人生道路坎坷不平,人人都要為生存而到處奔走的厭倦之情,但詩人並不是要抒發這種感慨,也不是要描寫人生道路的艱難,而是用世人「皆有營」作背景,反襯自己此時幽居的清閑,也就是舉世辛勞而我獨閑了。

所以「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便是以上二句作反襯而來,表現了詩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由於對官場現實的不滿,他曾經說過:「日夕思自退,出門望故山。君心倘如此,攜手相與還」(《高陵書情寄三原盧少府》),表示了歸隱的願望。如今,他能夠辭官歸來,實現了無事一身輕的願望,自然是滿懷欣喜。

吳喬在《圍爐詩話》中說:「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韋應物此時的心情是愉快的、安閑的,因而在他筆下所描繪出的景物也自然著上輕鬆愉快、明麗新鮮的色彩。下邊六句是以愉悅的筆調對幽居生活作具體描寫。

「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這四句全用白描手法。「微雨」兩句,是人們讚賞的佳句。這裡說「微雨」,是對早春細雨的準確描繪:「夜來過」,著一「過」字,便寫出了詩人的感受。顯然他並沒有看到這夜來的春雨,只是從感覺上得來,因而與下句的「不知」關合,寫的是感覺和聯想。這兩句看來描寫的是景而實際是寫情,寫詩人對夜來細微春雨的喜愛和對春草在微雨滋潤下成長的欣慰。這裡有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氣息,也有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愉快情趣。比之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要更含蓄、蘊藉,更豐富新鮮,饒有生意。「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是上文情景的延伸與烘托。這裡不獨景色穠鮮,也有詩人幽居的寧靜和心情的喜悅。真是有聲有色,清新酣暢。

這四句是詩人對自己幽居生活的一個片斷的描繪,他只截取了早春清晨一個短暫時刻的山中景物和自己的感受,然後加以輕輕點染,便在讀者面前呈現出一幅生動的圖畫,同時詩人幽居的喜悅、知足保和的情趣也在這畫面中透露出來。

接下去,「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時與」、「或隨」,說明有時與道士相邂逅,有時同樵夫相過從,這些事都不是經常的,也就是說,詩人幽居山林,很少與人交遊。這樣,他的清幽淡漠、平靜悠閑則是可想而知了。

韋應物實現了脫離官場,幽居山林,享受可愛的清流、茂樹、雲物的願望,他感到心安理得,因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蹇劣」,笨拙愚劣的意思:「薄世榮」,鄙薄世人對富貴榮華的追求。這裡用了《魏志。王粲傳》的典故。《王粲傳》中說到徐幹,引了裴松之注說:徐幹「輕官忽祿,不耽世榮」。韋應物所說的與徐幹有所不同,韋應物這二句的意思是:我本就是笨拙愚劣的人,過這種幽居生活自當心安理得,怎麼能說我是那種鄙薄世上榮華富貴的高雅之士呢!對這兩句,我們不能單純理解為是詩人的解嘲,因為詩人並不是完全看破紅塵而去歸隱,他只是對官場的昏暗有所厭倦,想求得解脫,因而辭官幽居。一旦有機遇,他還是要進入仕途的。所以詩人只說自己的愚拙,不說自己的清高,把自己同真隱士區別開來。這既表示了他對幽居獨處、獨善其身的滿足,又表示了對別人的追求並不鄙棄。

韋應物的詩受陶淵明、謝靈運、王維、孟浩然等前輩詩人的影響很大,前人說:「應物五言古體源出於陶,而化於三謝,故真而不朴,華而不綺」(《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又說:「一寄穗穠鮮於簡淡之中,淵明以來,蓋一人而已」(宋濂《宋文憲公集》卷三十七)。這些評價並不十分恰當,但是可以說明韋詩的藝術價值和藝術風格的。 (張秉戍)

「錦瑟年華誰與度,莫問情歸處」的出處是仙劍遊戲中的詩詞《醉花陰·花楹結局》:「錦瑟年華誰與度,莫問情歸處,隻影向斜陽」。意思是:這錦繡華年可與誰共度?不要問最後情歸往何處,孤單影只的看著夕陽斜進地平線。

其中「錦瑟年華誰與度」引申於宋代詞人賀鑄的作品《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月橋花院,

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雲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

試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

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譯文:

她輕盈的腳步沒有越過橫塘路,我傷心地目送她像芳塵一樣飄去。這錦繡華年可與誰共度?是在月下橋邊花院里,還是在花窗朱門大戶?這隻有春風才知道她的居處。

飄飛的雲彩舒捲自如,城郊日色將暮,我揮起彩筆剛剛寫下斷腸的詩句。若問我的愁情究竟有幾許?就像那一望無垠的煙草,滿城翻飛的柳絮,梅子黃時的綿綿細雨。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詞為賀鑄晚年退隱蘇州期間的作品。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三載:「(賀鑄)有小築在盤門之南十餘里,地名橫塘,方回往來其間,嘗作《青玉案》詞。」

這首詞通過對暮春景色的描寫,抒發作者所感到的「閑愁」。上片寫情深不斷,相思難寄;下片寫由情生愁,愁思紛紛。全詞虛寫相思之情,實抒悒悒不得志的「閑愁」。

立意新奇,能興起人們無限想像,為當時傳誦的名篇。賀鑄的美稱「賀梅子」就是由這首詞的末句引來的。可見這首詞影響之大。

原創文章,作者:EVJ6Z,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27020.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EVJ6Z的頭像EVJ6Z
上一篇 2024-10-03 23:13
下一篇 2024-10-03 23:1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