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何用java做插件式軟體開發
- 2、java常用的的設計模式和開發模式都有哪些
- 3、如何用Java做插件式軟體開發
這問題好籠統。
我們公司現在的系統是這麼玩的,
在eclipse中自己搭建一個項目,引入原系統的jar包,然後實現介面,做好插件功能,在xml文件中配置好插件id,name,category,再到另一個插件配置文件中配置好插件參數。
然後使用Force File Synchronization同步到系統的專門放插件的目錄中。
系統會自動檢查是不是有這個插件。
設計模式主要分三個類型、創建型、結構型和行為型。設計模式分:3種類型及23種模式。
JAVA中的開發模式:MVC是一個很常用的程序開發設計模式,M-Model(模型):封裝應用程序的狀態;V-View(視圖):表示用戶界面;C-Controller(控制器):對用戶的輸入作出反應,創建並設置模型。
擴展資料
創建型模式:單例模式、抽象工廠模式、建造者模式、工廠模式、原型模式。
結構型模式:適配器模式、橋接模式、裝飾模式、組合模式、外觀模式、享元模式、代理模式。
行為型模式:模版方法模式、命令模式、迭代器模式、觀察者模式、中介者模式、備忘錄模式、解釋器模式(Interpreter模式)、狀態模式、策略模式、職責鏈模式(責任鏈模式)、訪問者模式。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設計模式
百度百科 JAVA
提起插件式,我們首先想到的是firefox, 用過firefox的人都知道它是一個插件式程序。當一個功能需要,完全可以從網上下載一個插件後,重啟後,就能使用。這個功能給我們帶來許多的方便之處,這就是插件式程序的好處。
插件的本質在於不修改程序主體(平台)的情況下對軟體功能進行拓展與加強,當插件的介面公開後,任何公司或個人都可以製作自己的插件來解決一些操作上的不便或增加新功能,也就是真正意義上實現「即插即用」軟體開發。
平台+插件軟體結構是將一個待開發的目標軟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軟體的主體或框架,可定義為平台,這是預先編譯後的程序。另一部分為功能或補充模塊,可定義為插件。這個就是後來要進行安裝的插件程序。
假設你的程序已經部署在用戶的計算機上,並且能夠正常運行了。但是有一天,用戶打來電話——他們需要增加新的功能。確定了用戶的需求後,你竟然發現原有的軟體架構已經無法勝任新增任務的需求——你需要重新設計這個應用了!但問題是,就算你又用了一個開發周期完成了用戶需要的應用,切不能保證用戶的需求不會再次變更。也就是說,需求蔓延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此,這種情況下插件架構更能顯示出它的優越性。
原創文章,作者:KZWYU,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tw/n/126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