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名詞解釋:
貨幣利率互換又稱「利率掉期」,是交易雙方將同種貨幣不同利率形式的資產或者債務相互交換。債務人根據國際資本市場利率走勢,通過運用利率互換,將其自身的浮動利率債務轉換為固定利率債務,或將固定利率債務轉換為浮動利率債務的操作。利率互換不涉及債務本金的交換,即客戶不需要在期初和期末與銀行互換本金通過利率互換。
研究經濟和金融的人都知道「特里芬悖論」,也可以說是特里芬難題,它是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黃金與美元危機》中提出的一個觀點。書中的描述是這樣的:「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雖然因此而取得了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了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致流出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
利率平價規定,一種貨幣對另一種貨幣的升值(貶值)必將被利率差異的變動所抵銷。如果美國利率高於日本利率,那麼美元將對日元貶值,貶值幅度據防止無風險套匯而定。未來匯率會在當日規定的遠期匯率中被反映。在我們的例子中,美元的遠期匯率被看作貼水,因為以遠期匯率購得的日元少於以即期匯率購得的日元。日元則被視為升水。
Triffin Dilemma, 特里芬難題,或稱特里芬困境,是國際貨幣制度中的一個著名論斷。二戰結束前夕,1944年在美國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制訂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確立了美元同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同美元掛鉤的平價(固定匯率)制度,以美元作為國際儲備和國際清償力的主要來源和支撐,作為國際貨幣體系的中心。這一架構對於恢復戰後經濟、緩解國際黃金儲備和清償能力的不足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固有的缺陷。
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對布雷頓森林體系研究後指出,如果沒有別的儲備貨幣來補充/取代美元,以美元為中心的平價體系必將崩潰,因為在這一體系中,美元同時承擔了相互矛盾的雙重職能,即(1)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國際貿易發展提供清償能力;(2)維持美元的幣信,保持美元同黃金的匯兌比例。為了滿足各國對美元儲備的需要,美國只能通過對外負債形式提供美元,即國際收支持續逆差,而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將導致國際清償力過剩、美元貶值(「美元災」),無法維繫對黃金的官價;如果要保證美元幣值穩定,美國就必須保持國際收支順差,這又將導致美元供應不足、國際清償手段匱乏(「美元荒」)。美元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這種兩難處境,就是著名的「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其後的歷史發展證明了特里芬教授的先見之明。
第二代貨幣危機理論又稱之為自我預期實現模型,其強調貨幣危機的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投機者的自我理性預期。
我只能幫你找這麼多了,看你能否用上。2024-06-04 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