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代收集算法是一種針對對象進行垃圾回收的算法,主要是基於這樣一個觀察:大部分對象的生命周期都不會太久。因此,將對象按照生命周期劃分為幾個不同的代,然後分別對這些代採取不同的回收策略,可以極大地提升垃圾回收的效率。目前,分代收集算法已經成為了現代程序語言中最常見的垃圾回收方式之一,尤其是在Java、Python、JavaScript等語言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一、分代理論的基本思想
分代收集算法是基於以下兩條基本原則:
原則一:大部分對象很快就變得不可用。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大部分對象的生命周期都不會太久。在一個程序的生命周期中,被創建出來的對象會被頻繁地使用,但是也會很快地被「遺棄」(即它們的引用被釋放,或者是因為作用域結束而被銷毀)。因此,這些「臨時」對象的回收是非常迫切的。
原則二:長時間存活的對象越來越不容易死亡。
另一方面,有些對象存活的時間比較長。例如:應用程序中經常使用的系統資源、持續存在的業務數據、需要長時間使用的對象等。這些對象存活的時間長,對應的垃圾回收的負擔也隨之增加。
因此,我們可以基於以上兩個原則,將對象按照它們存在的時間長短劃分為幾個代,然後針對每個代採取不同的垃圾回收策略,這樣可以提升回收效率,同時減輕回收負擔。
二、分代策略
按照生命周期,分代收集算法將對象劃分為三個代:
1、新生代
新生代包含剛剛被創建出來的對象,大部分對象在新生代中存活的時間很短,因此,一般採用「複製算法」進行垃圾回收,並在新生代內進行。具體實現時,將新生代分成兩個空間:From空間和To空間。當From空間中的對象需要被回收時,將存活的對象全部複製到To空間中,並且進行垃圾回收。同時交換From空間和To空間的身份,這樣To空間就變成了一個全新的、可用的空間。
2、老生代
老生代包含已經存在較長時間的對象,例如系統資源、業務數據等。這些對象的生命周期比新生代中的對象長得多,一般都不會被頻繁地回收,因此採取的是「標記清除算法」或「標記壓縮算法」進行垃圾回收。具體來說,在標記清除算法中,首先從一個「根對象」(通常是全局變量)開始遍歷整個對象的引用鏈,標記出所有可以達到的對象。隨後,所有未標記的對象就可以被回收了。在標記壓縮算法中,既要標記出可達的對象,也要將存活的對象前移,然後清除剩餘的空間。
3、永久代
永久代包含程序運行過程中的一些資源,例如類定義、常量池等。這部分不屬於程序中的對象,因此不和新生代、老生代進行類比。它的回收方式比較特殊,一般是由JVM自動進行回收。
三、代碼示例
下面是一個Python程序的示例,演示了使用分代算法進行垃圾回收的方法:
import gc class myClass: def __init__(self): print("Object is created") def __del__(self): print("Object is destructed") #Create a new object obj = myClass() #Delete the object del obj #Collect the garbage gc.collect()
以上程序中,我們首先創建了一個新的對象,然後使用del命令刪除它,最後調用了Python標準庫中的gc.collect()函數來進行垃圾回收。在執行gc.collect()函數時,Python解釋器會自動採用分代收集算法進行回收。
四、總結
分代收集算法是一種針對對象進行垃圾回收的算法,主要基於對象存在時間的不同特點,將對象劃分為新生代、老生代和永久代三種不同的代,然後採取不同的回收策略進行垃圾回收。這種算法的應用已經在現代程序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於提升程序性能、減輕資源負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原創文章,作者:SDSYA,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7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