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日常使用的電腦是小主機+顯卡塢,最近感覺性能,主要是CPU的性能弱了一些,加上裸露安置總是有灰塵落在上面,於是又有了改進的心思。沒有地方安置台式機龐大的身軀,ITX小電腦是我所心儀的。然而成本和散熱一直是糾結的,ITX的主板都比較貴,而高性能的CPU也能很貴,這個成本增加很多。而且高性能CPU的散熱也是個問題,有些擔心。直到某一天看到了一款自帶頂級CPU的ITX主板,綜合算下來比相似性能的CPU+ITX主板要划算多了,於是果斷入手。
看上圖就是打造完的小電腦,是不是很小巧,可以拎起來就走。關鍵它的配置也很強大,換顯卡也很方便。下面來分析下如何打造和性能測試的結果。
首先就是這款自帶CPU的ITX主板,銘凡的BD795i SE,這款主板是ITX規格,自帶AMD R9 7945HX處理器,具有散熱少,性能強的特色,價格僅2.5K,非常划算。要知道這款AMD銳龍9 7945HX處理器是基於5nm製造工藝和AMD Zen 4架構打造,它採用全大核設計,擁有16 大核 32 線程,加速頻率高達5.4GHz,三級緩存64MB,TDP 55-75W,自帶AMD Radeon 610M集成顯卡。屬於排名靠前的頂級CPU之一。
取出主板,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碩大的散熱器鰭片。這款主板不僅預先裝好了CPU,更是連散熱片都放好了,並且支持安裝風扇。
對這就是現在新興的MoDT,將移動處理器應用到了台式機上面。作為以移動為根本屬性的MODT,其優勢主要在於使用低功耗、低噪音的處理器以及藉助它靈活的設計使台式機的機身變得小巧。同時,價格低、散熱少、噪音低、板U一體,具有較高的性價比,是它的特色。
這款主板是標準的ITX板型,散熱鰭片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空間,其餘的部件則分佈在四周。
首先看這一側,有24PIN主板供電接口,3個白色風扇接口,機箱面板接口,USB 3.2 Gen1 機箱前置USB接口。2個SO DIMM內存插槽,就是俗稱的筆記本內存插槽,支持DDR5內存,最大總容量一共96GB,頻率5200MHz。不過實測還可超頻超過這個頻率。
緊挨的一側,有一條PCIe 5.0×16內存插槽,帶有金屬加固,用來安裝顯卡。
相對的一側,則是有2個M.2存儲插槽,支持PCIe 4.0×4,單槽最大4TB容量。邊上是8PIN的CPU供電接口。而在8PIN CPU接口的後面,靠近散熱鰭片的地方,有一個可接無線網卡的板載接口。
板載接口就那麼多,而在IO接口上面,從左到右分別是3個音響接口,一個2.5G有線網口,下方是2個USB 2.0接口,clear bios按鈕,USB-C接口支持USB 3.2 Gen 2 10Gbps速率,一個DP1.4和一個HDMI 2.1接口,2個藍色的USB 3.2 Gen 1 USB-A接口。
這一套板U,非常緊湊,基本該有的接口都有了,包括2個NVMe SSD硬盤接口,顯卡接口,風扇接口,前置面板接口,不過沒有SATA接口。這是因為這套板子沒有南橋,全部是從CPU出來的,很滿了。
下面我們來安裝,安裝ITX電腦,既要防止過於追求小體積,造成散熱困難,又要避免過大,失去了ITX小巧的意義。所以選擇了這款超頻三的蜂鳥三ITX機箱。
選擇這款機箱有幾個因素,首先它是11.9升機箱,大小比較適中。帶有提手便於攜帶,四面mesh金屬網通風良好。同時很重要的,它支持顯卡長度達340mm,而且3 PICE插槽,可以說即使是旗艦顯卡也同樣可以使用這款機箱,這下子我的三風扇顯卡就可以放進去了。機箱尺寸是348mm進深、寬160mm、高215mm。
原創文章,作者:簡單一點,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68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