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計算機發展史
20世紀40年代,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誕生,但存在問題明顯——尺寸龐大、能耗極高、可靠性低下、散熱困難、價格昂貴。於是,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如何用更小、更省電的元器件替代電子管。1954年,晶體管誕生了。與電子管相比,晶體管體積更小、功耗更低、壽命更長、可靠性更高。
二、晶體管原理
晶體管是一種具有低阻值(n型)和高阻值(p型)兩個區域的半導體材料。當在n型區加入正電荷(發射極),在p型區加入反電荷(集電極),兩者之間加入電壓,就可在p型、n型邊界產生一個極薄的反型區(基極),這就是所謂的晶體管有源區。當基極接收到信號時,在發射極和集電極之間就會有大量的電子流動,這就是所謂的放大效應。晶體管放大倍數可達幾百倍、幾千倍。此外,晶體管還可作為開關使用。
三、晶體管計算機應用
1960年代初期,晶體管計算機進入實際應用領域。IBM公司的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Transistorized 1401是1960年問世,解決了電信、財務等行業計算複雜、規模龐大、時效性強的問題。晶體管計算機還應用於科學研究、航天航空、軍事等領域。
四、晶體管計算機代碼示例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a = 2, b = 3; printf("a + b = %d\n", a + b); return 0; }
以上代碼片段用C語言實現了2+3的加法運算,輸出結果為5。
五、晶體管計算機未來
儘管晶體管計算機具有多項優勢,但隨着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要求計算機更加高效、快速、低能耗,因此,研究者開始探索新型替代技術,如量子計算、生物計算、光子計算等。
原創文章,作者:PJSPR,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6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