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這是病,得電!”
“健康遊戲忠告”在每一款遊戲開篇時候跳出的時候,會被認為是怎樣一種存在呢?大概和印着“吸煙有害健康”提醒的高級香煙一樣,有些“多此一舉”的感覺。
標語和忠告意味着一種警示,警示一種不良隱患,當人有意識去控制和把握適度,那麼就被認為是“健康的”。但如果這種警示只是一個習慣性的跳過,以遊戲為例,沉迷遊戲就可能變為“網癮”。
當網友“雷斯林”的《楊永信,一個惡魔還在逍遙法外》的文章,再次掀起“討楊”狂潮的時候,楊永信的網戒中心和青少年的“網癮”問題,已經上升成為一種社會問題。有大加諷刺批判“磁暴步兵楊永信”的,也不乏稱楊永信為“救世主”的家長表示感激涕零衛道的,更多高明的媒體持中立態度,儘可能真實的還原“電擊治療”戒除網癮事實,讓大眾去見仁見智評判的。
眾說紛紜的社會問題,其複雜程度的確不好一概而論,就從在 Steam 獲得過“青睞之光”的文字冒險遊戲,來試着了解楊教授和“電療戒網”的冰山一角。
遊戲中,你將扮演的是一名成長於單親家庭的十七歲叛逆少女。母親忙於生意,只給了你物質上的關愛。為了引起母親關注,你一再出格,在多次逃課甚至輟學後,你被母親連哄帶騙送進一個偏僻山村“籬笆庄”的一家網戒所進行治療。
據多家媒體報道,該網戒所治好過許多染上網癮以及患有其他精神問題的青少年,挽救了無數家庭。管理網戒所的心理學教授更是被家長們視同救世主,各個地方小報都對他讚譽有加。
但這一切都是真的嗎?進入網戒中心的你,發現這其中除了控制自由和“電擊”治療的高壓日常下,還有一些更為不堪的事實…
遊戲的目的是謹慎調查籬笆庄的秘聞並逃出網戒所。因此需要小心的收集證據和出逃的工具,在
高壓的環境里違心的做一些選擇曲意逢迎,以保證不被帶入電擊室“治療”。
遊戲設置有一個“精神值”,被電擊或者在逃跑中被發現,都會降低精神值,低至0之後,遊戲將以失敗而結束。意味着在這款游戲裏,不能根據自己所想來選擇答案,遊戲的本質還是再讓人了解劇情,了解這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事件本身。
非親歷的始終是旁觀者,卻也只能說一句“正義有時會遲到,但永遠不會缺席”
毫無疑問《籬笆庄秘聞》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並且加上了帶有主觀偏向的藝術加工,包括戒療所外籬笆莊裡村民之間不可見人的黑幕,影射的社會問題也不止“電療戒網”一個,還有比如拐賣婦女的惡行。在五個不同的結局和支線劇情里,我起初按照自己的想法選擇了一些看似“不卑不亢”的選項,結果自然是反覆的 Loading 存檔。
這個文字冒險遊戲其實並不“好玩”,根據其選擇的主題,便知遊戲的話題討論性是比遊戲性更為核心要展現的。在壓抑和略沉重的圖文劇情後,一些玩家也認為現在能夠自由的玩遊戲評價遊戲,與之前網戒所的受害者們比起來,是一種幸福。
但作為旁觀者來看,我們沒有進入過網戒所,也不是網戒所“病友”的父母家人。出於從情、理、法看待事件的本質,表達相應的正確與正義也是輿論的一種壓力,需要讓當事人自己、家人、擁護支持電擊治療者等多個社會角色,去思考這個社會性事件的多面性,並能試圖找到一種比“電療”優化且有效的方法解決網癮。
罌粟花是美麗的,開在路邊並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傷害。同樣,遊戲本身也是單純的,想帶給玩家的也不是“網癮”的負面。當健康遊戲忠告不再是一種跳過的標語,當父母與孩子的溝通與教育不寄託於“救世主”時,那麼也無需天降的正義和被捧上天或者被痛批的“戒網專家”了。
原創文章,作者:TapTap發現好遊戲,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4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