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ord()函數的定義和簡介
Python編程語言中,內置函數ord()返回一個ASCII字符的對應數值。
這個函數接受一個ASCII字符作為參數,並返回該字符對應的整數。
ord() 函數主要用途是在編寫處理文本的程序時,在與編程語言無法直接表示文本(如計算機硬件)的情況下,把文本轉換為數字然後進行處理。
二、ord()函數的用法示例
下面,我們以四個例子來展示ord()函數的使用方法。
1. ord()函數基本用法
a = 'A'
b = 'a'
print(ord(a))
print(ord(b))
輸出結果如下:
65
97
因為字符A在ASCII碼錶中對應的數字為65,字符a在ASCII碼錶中對應的數字為97,所以輸出結果如上所示。
2. ord()函數與chr()函數的聯動使用
num = 65
character = chr(num)
print(character) # A
num = ord(character)
print(num) # 65
輸出結果如下:
A
65
以上代碼演示了如何使用 ord() 函數返回字符(這裡是 A)的 Unicode 數字編碼,然後通過 chr() 函數將 Unicode 數字編碼轉回字符。
3. 計算字符的偏移量
a = 'B'
b = 'Z'
print(ord(b) - ord(a)) #25
輸出結果如下:
25
因為字符 B 在 ASCII 編碼中對應的數字是 66,字符 Z 對應的數字是 90。所以 Z – B 的結果便是 25,這就是字符偏移量的計算公式。
4. ord()函數處理漢字
a = '哈'
print(ord(a))
輸出結果:
21628
從以上示例可以看出,ord() 函數同樣可以用來處理漢字。
三、ord()函數的優點和局限
1. 優點
ord()函數非常有用,因為它允許程序員把處理文本的任務轉換為處理數字的任務。這樣,一些成本較高的計算機操作可以被編寫為更便宜更容易執行的計算機操作。
2. 局限
ord()函數只能處理 ASCII 編碼和 Unicode編碼,如果涉及其他編碼,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編碼處理方式。
四、結語
ord()函數是Python編程語言中一個重要的內置函數,廣泛應用於處理文本的程序中。本文對ord()函數從多個角度進行了詳細闡述,並通過多個示例介紹了其使用方法和應用場景。希望對讀者進一步掌握和了解Python程序設計有所幫助。
原創文章,作者:BSTFI,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3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