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在都在網上買菜了。」8日下午,說完這句話,店主加高靜為好友,迅速把她拉進微信群。
社區團購的風越刮越猛。據不完全統計,在濟南就有十薈團、橙心優選、美團優選、興盛優選、多多買菜等超過5個團購平台。新一輪零售大戰即將引爆,同時帶來的衝擊襲向傳統團購、菜店和配送商等相關行業。目前來看,部分菜店已感受到了「寒意」。
但經營菜店7年、在濟南有8家大山超市門店的朱青山絲毫不擔心,在他看來,新鮮和成本是燒錢的互聯網大廠無法繞開的難題。
200米內分佈着22個「提貨點」
美團優選、橙心優選、滴滴優選和多多買菜均為下單次日16:00提貨,十薈團也是次日送達。市民在平台選購商品後,就近選擇提貨點,第二天到提貨點取貨,每個提貨點對應一個團長。通常,團長負責組建社區,在群內推廣優惠信息,平台以銷定採集中採購運輸。

一家社區超市門上貼着社區團購海報,店主剛成為團長不久,將店鋪作為自提點是為了吸引顧客到店消費。
各個平台首頁都有限時秒殺、低價生鮮、每日精選等頻道供應相對實惠的商品。有網友給出了「薅羊毛」攻略:專挑團購平台新人用戶的1分錢產品購買。互聯網大廠都在燒錢補貼商品價格,那麼東西真便宜嗎?新時報記者比對同一天濟南實體超市和社區團購平台的蔬菜價格,20種蔬菜中,有7種菜社區團購的價格低於線下。
不同平台和商品的傭金也不同。橙心優選3元以下商品傭金0.3元,3元以上商品團長可獲得10%的傭金。
7月15日,美團優選在濟南上線。在發祥巷附近,200米內就有9個提貨點可供選擇,意味着有9個團長。同樣的位置,200米內有8個滴滴優選提貨點、5個多多買菜的自提點。
高靜加入的微信群,根據優惠情況不同,團長每天推送4個團購平台的信息。隔壁一家超市的店主身兼五六個團購平台的團長。採訪中,歷下區尚東國際一名團長稱,她是七八個平台的團長,做團長已超過兩年時間。
平台數量增多衝擊「老」團長
孫亮也做了兩年團長,負責十薈團和興盛優選,每天鄰居從他手裡取走上百單商品。新時報記者探訪的半個小時內,有五六名老顧客到店裡提貨,有的顧客只在網上買了一箱礦泉水或一包衛生紙,也有人買了包括蔬菜在內的四五種商品。「從網上買菜方便,手機上看看就買了。」一名60多歲的老人說,她最近習慣了網上買菜。她總結出了經驗,每天上午10點團購平台有秒殺活動,能買到價格優惠的蔬菜。
孫亮認為,網上買菜的人群各個年齡段都有,女性顧客更多,「誰做飯誰買。」最近10多天,僅一個平台孫亮每天的銷售額大約在400元至600元之間。興盛優選的數據顯示,孫亮的自提點有近700名粉絲,購買指數超過10萬。對比附近的幾個自提點,購買指數大多只有幾千,少數過萬。
「我最好的成績是山東省第五名。」孫亮說,他是周邊一帶做得最好的團長。孫亮的超市開在槐蔭區經二路上,並不銷售蔬菜水果,前門對着人行道,後門連接發祥巷小區。他將成功歸咎於超市地理位置好,開店五六年,積累了幾個微信群,早已取得鄰居信任。
孫亮沒有透露他做團長的收入,可以確定的是,每天至少超過100元。
在他看來,做團長很麻煩,分錯了貨要賠錢。「我現在幹得沒有原來那麼好了,精力有限。社區團購平台越來越多,客戶群體只有那麼多。」孫亮沒有加入其他團購平台的打算,「一會兒來一個人送貨,送不了幾單,多累啊。」
為吸引顧客不得不做兼職團長
在孫亮看來,那些銷售額偏低的團長,頂多算兼職。孫亮附近一家超市店主是美團優選和橙心優選的團長,「美團優選單數多一點,有時候一天能到10多單,橙心優選有時候只有幾單。」平均下來,每天總共一二十單社區團購的訂單。「一單也就幾毛錢提成,幹了一個來月,一個平台也就幾十塊錢提成。」該店主說。

12月5日中午,司機馬先生臨時到槐蔭區經一路附近給社區團購提貨點送貨。
這家超市同時經營果蔬產品,10分鐘內,約有五六名顧客上門買菜,其中兩人表示,對網上買菜不是很感興趣,「不能挑揀,不太習慣。」高靜接受採訪時也提到類似的觀點,她習慣每周末和家人到八里橋蔬菜市場選購,這被她當做一種消遣時間的生活方式。
高靜試着在網上買菜,遭到家人反對,「連菜都在網上買,養成習慣以後,你不怕和現實生活更加脫節嗎?」不可否認的是,社區團購方便上班族下班後順手把菜帶回家,能夠節約時間。
「現在社區團購太多了,別的店都上了,我不上也不行。」採訪中,這是不少兼職團長的共同想法,他們不指望社區團購帶來多少利潤,看重的是顧客提貨時,在店內產生的其他消費。
兼職團長的訂單量通常都不高
趙敏是姚家路附近一個小區的「傳統」團長,仍在堅持自己找貨源的基地直采模式。「我不想把顧客往這個方向帶,很少往團購平台發優惠信息。」趙敏說,在地推的邀請下,她也成為某團購平台的團長,但她對這份兼職並不怎麼上心。
地推經常告訴趙敏,50人通過她下單可獲得一定獎勵,她對上次組織60名團員下單雞蛋的經歷仍記憶猶新,雞蛋個頭小,訂單數量多,每一單商品數量少,耗費精力,分揀負擔重。「最重要的是,我的顧客大多注重品質,我如果往群里發低價信息,不但不會引流顧客,反而會培養老顧客比價的習慣,他們最終會流失。」趙敏說,她感受到了團購平台燒錢補貼的衝擊,時不時有人問她,店裡是否有自提業務。
地推是社區團購里的重要一環。在市區一些老舊小區,多家平台採用掃街式地推,試圖將那些經營多年的小店,將門店和老闆發展為自提點和團長。咖啡館、酒水店、餐館等陸續增加了自提業務。新時報記者觀察發現,這些兼職的團長,訂單量通常不高。
商女士經營着一個只有幾平方米的快遞驛站,已有三四撥地推人員找過她,「一個快遞員也在做團長,她告訴我,一年賺了3000多塊錢。」商女士對風口上的社區團購心存疑慮,她擔心產品出現問題需擔責,也注意到周圍已經有了10多個團長,可能出現無序競爭。
成本和新鮮度或制約社區團購發展
並不是每家店店主都接受了地推的邀請,成為團長。一名經營中高端水果店的店主表示,完全沒有受到衝擊,「我們賣的好多貨,團購平台上都沒有。」經一路一家菜店店長也沒有增加自提業務,在他看來,營業額和過去差不多,沒怎麼變,「習慣在店裡買菜的人,還是會在店裡買。」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發展迅猛,市場規模預計將達720億元。朱青山發現,受社區團購衝擊,今年以來,大山超市的銷售額和客流量比過去少了約五分之一。10日上午,大山超市玉函店果蔬區的人流量並不低。「賣菜很麻煩,利潤率低,成本高,損耗大,社區團購很難維持下去。」朱青山堅持不把大山超市門店當作社區團購自提點。

12月10日上午,到大山超市玉函路店生鮮區買菜的人絡繹不絕。
朱青山約摸着,社區團購的運營成本或高達40%,成熟實體菜店成本約15%。鈦媒體報道稱,行業普遍團長的傭金在8%—10%。多多買菜、橙心優選目前的團長傭金最高能達到訂單金額的15%—20%。此外,倉庫、配送、人員分揀、採購等又佔了很大的成本。近日,新時報記者採訪一名配送員,他每月的工資是8000—10000元,僅負責配送高新區不到20個自提點。
「同樣一車菜,我們在一個場地,兩三個員工就能賣完。社區團購要租場地分揀、僱人配送到多個自提點、給團長傭金,成本比我們高得多。」朱青山說,成本是很難解決的問題。
短期看,社區團購對傳統菜店造成了一定衝擊。長期看,朱青山認為這不是個壞事,「會淘汰掉一批小規模、不專業的菜店。」朱青山認為,等到明年夏天溫度升高後,社區團購不得不面臨保鮮的問題,「採購新鮮的蔬菜有門道,送到店再分揀裝袋,等客戶取回家,可能就蔫兒了。」朱青山說,新鮮和專業是他們最大的優勢,最近一兩年可能受衝擊不賺錢,熬過去就好了。
供貨商也在跟着社區團購跑。小凱過去主要給酒店供應雞蛋禮盒,今年也開始參與社區團購,「利潤比原來降了不少,但現在一天能賣3000斤雞蛋,和過去賣禮盒的量沒法比,總體收入差不多。」他注意到,身邊一些過去給超市發貨綠色蔬菜的供應商,也開始轉向社區團購,利潤稍低一點,但出貨量大。
小凱發現,他往市區送貨的幾個超市店長,受到衝擊後,停了蔬菜零售業務,專心做團長,「平台為了培養消費習慣,現在把價格壓得很低,消費者習慣了把凈菜順手買回家,價格可能會提上去,我們的利潤也能變高。」小凱說,即便未來社區團購的量比現在小了,他也不會選擇向商超供貨,壓貨款時間太久,他撐不住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2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