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對很多中國企業而言,美股市場已經從可以名利雙收的淘金場,變成了充滿未知考驗的險地。
上古三巨頭(新浪、搜狐、網易)在千禧年赴美IPO,在2000年前後掀起了海外中概股發行的第一波高潮。之後的近20年間,雖然偶有波折,但赴美上市對大多數中國企業而言都是孜孜以求的美好願景。一來,美股市場相對成熟、嚴謹的制度能夠給赴美上市企業帶來一定的影響力加成;二來,規模全球領先的美股市場,也能夠提供更為充裕的融資支持。
然而近兩年來,美股市場對中國企業的友善度飛速下降。同時,國內股市,無論港交所還是A股市場,都對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大開方便之門。在一拒一迎之間,越來越多的中概股紛紛展開行動,謀求登陸國內股市。
當時間跨越到2021年,這波中概股回歸的熱潮,還在肉眼可見地不斷升溫。
中概股回國熱潮持續升溫
粗略來算,眼下將要迎來的,可以稱為中概股回國上市的第三波大軍。
第一波,是巨無霸阿里。2018年4月,港交所推出AB股制度改革。而此前不久,阿里方面曾表示,「我們從在美國上市第一天起就說過,只要條件允許,我們就回來,我們的這一態度從來沒有改變過。」沒讓港交所等太久,在2019年11月底,阿里就兌現承諾,順利赴港二次上市。這一波回歸雖只有阿里一家,但無論是創紀錄的募資額,抑或龐大的交易量,都擔得起「一人成軍」的稱號。
第二波,包括京東、網易、新東方三大巨頭。2020年6月,京東、網易兩大互聯網巨頭先後赴港二次上市,10月底,新東方也成功登陸港股市場。在此之前,2020年年初,瑞幸咖啡曝出財務造假醜聞後,中概股陷入新一輪的信任危機。資本市場的動蕩以及信任危機的蔓延,讓中概股舉步維艱。同年5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一份《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針對中概股的意味非常明顯。
第三波,眾多中概股將會形成真正的回歸大部隊。2020年中,根據香港聯交所對二次上市的規則,當時符合要求的中概股有19家,包括百度、攜程網等。同時,證監會發佈公告,對紅籌企業回歸A股的條件作出調整,讓回歸A股的門檻顯著降低。簡而言之,國內A+H股市場已經為中概股回歸做好了鋪墊,現在只看這些中概股自身的回歸意願是否強烈。而近日三家中國電信企業被紐交所強制摘牌,無疑是會大大刺激中概股的回歸意願。
在趨利避害的本能趨勢下,中概股其實普遍都有了回歸國內股市的意願,但是具體應該什麼時候回國,還得看「時機」。更直白地講,在經營表現不佳,業績缺乏亮點的時候選擇回國,國內市場會不會真心歡迎,能否在A+H股拿到足夠的融資,都很成問題。
不過,相信對大部分的中概股而言,短期內找到一個合適的「時機」並不難。畢竟中概股都是立足於中國市場的本土企業,而我國對於疫情的高效應對,已經使得國內市場率先恢復活力。因而越來越多的本土企業,將有機會得到國內市場的強力支持。
百度復蘇回國享紅利
在一眾尚未回國上市的中概股里,百度的回歸意願尤其強烈,現在回歸時機也已經成熟。
百度作出想要回國上市的表態,可能比阿里還要早。早在2018年3月,李彥宏就曾表示,「當年去美國上市那是因為條件不允許,但當條件允許百度回來的話,肯定是希望能夠儘早的回來在國內的股市來上。」
在第二波回歸大軍形成期間,百度也釋放出了明確的回歸信號。2020年5月,李彥宏明確表示「百度正考慮赴港二次上市」。同年7月,媒體報道稱百度已啟動回港上市計劃。近日,多家媒體報道稱,百度計劃最快在2021年上半年在香港上市,至少募資35億美元。據悉,百度已聘用中信里昂和高盛來協助香港上市事宜。由此可見,百度赴港上市的事項的確正在被穩步推進。
在近期回港二次上市,對百度而言,時機已經比較適合。從2020年下半年起,百度移動生態核心業務開始增長,同時人工智能新業務加速落地並且迎來政策利好。在業內,認為百度已經開始「觸底反彈」的聲量越來越大,其股價隨之快速回暖,也開始被國內外眾多投研機構評為「強烈買入」。
時至今日,很多投資者已經認可了百度復蘇的趨勢。所以,近期加快回歸步調,或者依然平穩推進回港上市事宜,對百度來說,都不是壞的選擇。區別只在於,後者可能會讓百度獲利更大。
B站急需拓寬融資渠道
在當前的美股市場,嗶哩嗶哩(NASDAQ:BILI)依然是備受追捧的明星股,已經紅到發紫。
B站2020年在美股市場創下的增長奇蹟,堪與特斯拉相媲美。自2020年1月1日B站舉辦跨年晚會;到《後浪》《入海》《喜相逢》三部曲掀起巨大爭議;再到「嗶哩嗶哩視頻衛星」 成功升空。2020年B站成功「破圈」,股價也隨之一路飆升,2020年1月2日至2020年12月31日,股價累計漲幅達360.37%。
從股市表現來看,當前的B站,應該不會有太過迫切的回國上市需求。但連年虧損的B站,其實有着相當迫切的融資需求。
事實上,在高成長性背後,B站的商業化焦慮遲遲未解。據B站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其月均活躍用戶同比增長54%,達到1.97億;營收同比增長74%,達到32.3億元。問題是B站的增長代價略顯高昂,在用戶和收入高速增長背後,其創作者激勵支出、自製內容支出及營銷費用等也都在持續上漲,於是當季凈虧損同比擴大171%至11.009億元。
雪上加霜的是,在B站破圈大力加碼多元探索,以及西瓜視頻等競爭對手向其發動「中視頻」大戰之後,B站面臨的競爭壓力還在不斷攀升,這意味着B站還要承受越來越大的資金壓力。於是,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就成了B站需要考慮的一個備選選項。從這個角度來看,B站回國上市的動機也已經相當充足。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B站已經向港交所正式提交了上市申請,計劃3月在港二次上市。據香港聯交所規則,二次上市的企業必須在另一家交易所取得至少兩個財政年度的良好監管合規記錄。算算時間,到2021年3月,B站剛好就可以符合這一規定,時機也已成熟。
更多中概股將踏上回歸之路
可以肯定的是,新一波的中概股回歸熱潮已經開始預熱。
而且其中不僅有百度、B站這兩支備受關注的中概股,第三波回國大軍的規模,應該會比前兩次要大。通過匯總消息可知,目前已經有7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被傳出打算或正在安排香港二次上市。另據《日本經濟新聞》透露,目前已知今年將有10隻中概股將在香港二次上市。
近些年來,美股市場刻意針對中概股的持續無端打壓,正在不斷降低全球企業和投資者對其規則制度包容性和確定性的信任。同時隨着國內的資本市場日益成熟,以及國內政策包容性的進一步增強,這些原本就是中國本土的明星產業公司,有了更多在國內生根發芽的機會。
時至今日,國內股市已經有了更成熟的環境和更強大的資本實力。所以中概股迴流,其實已經成為了一種確定性的趨勢。
當然,中概股回到國內股市二次上市,不僅有助於自身拓寬融資渠道和規避風險。也可以讓更多國內投資者,參與到這些本土創新性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將有機會達成雙贏,甚至是多贏的結果。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2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