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讀止於至善的含義「止於至善的含義是什麼」

《禮記·大學》開篇是這麼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通「新」)民,在止於至善。」 這一句,對於沒有真讀過《大學》,但是上過大學的人,應當多數也還是聽聞過的。

而「止於至善」,如今也收錄於當今成語詞典,解釋為「處於最完美的境界」。

這種解釋流傳已久,但是其實是大有問題的。

正確的解釋其實是很樸實的,告誡我們應「以向善為目標」而已。

但是歷來對此誤讀甚眾。

《大學》的「止於至善」怎麼理解?「立志向善」而已!

善與惡的兩條路中,做出根本性的選擇

「止於至善」只是建議我們應當在人生中明確「建立向善的目標」,「擇善而從」「擇善固執」,由此倒過來才能自覺「改惡」。由此對自己的人生目標,在倫理上做出最基本的抉擇。

《大學》的「止於至善」怎麼理解?「立志向善」而已!

這才是「止於至善」的同義詞

我們不妨在此略作分述。

何謂「大學之道」?

所謂的「大學之道」,探索的是一切學問、技藝、各學科之間共通的根本之道,我們換一種講法,不妨也可稱為「大成之道」,說的是立身、立命的根本道理。

「大學」相對於「小學」,先秦古人所說的「小學」指的是具體一門的學科、學問或技藝。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通識」之學與「專科」之學的區分。

各門「小學」的成就之道,其中自然也有相通的共性,而對這種相通的共性的認知,也就是所謂的「大學」。

何謂「明明德」與「新民」?我們對「止於至善」的誤會何在?

《大學》第一章相傳是孔子門生曾子記錄孔子所言,其後各章為曾子自出心要、引經據典地闡釋對這一章的深刻理解。

那麼,「大學之道」是什麼?開篇便指出三個要點:1)明明德 2)新民 3)止於至善。

《大學》的「止於至善」怎麼理解?「立志向善」而已!

孟子這一句就是「明明德」的最好注釋

所謂「明明德」,前「明」動詞,後「明」形容詞,前「明」意為「認識、明了」,後「明」意為「光明」。孔孟儒家(荀子有些不同意見)認為,人性本善,因此道德本性是光明正大的,但是於後天被蒙蔽,正因如此,有重新被認識的需要,所以人人需要「明明德」。

「親民」當為「新民」所誤。所謂「新民」,即去革新民眾。一個人自身能「明明德」後,懂得不斷革新自我,就應當起來成為領導者,成為所謂的「賢聖」,去做「革新民眾」,改變社會之事。

因此,「止於至善」,自然應是指追求上的圓滿,是指一種類如《易經》所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建立其一種對至善、完美理想的永無止境的追求。並不是說去「處於最完美的境界」,因為這是不可能的,做不到的。

對「止於至善」的解釋,即便是方家,歷來也難免誤會!

所以,對於「止於至善」之「止」,我們歷來確實是有一些誤會的。比如:

鄭玄註:「止,猶自處也。」 孔穎達疏:「在止於至善者,言大學之道,在止處於至善之行。」 朱熹說:「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魯迅《而已集·黃花節的雜感》:「革命無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麼『止於至善』,這人間世便同時變了凝固的東西了。」

總感覺鄭玄、孔穎達、朱熹、魯迅上述四人,對於「止於至善」的理解,存在着稍許偏差,並非是明了痛快的。

《大學》第四章原文就是解釋「止於至善」的,本身就是最權威的闡釋

實際上《大學》第四章原文,就已經闡述了曾子親聞孔子的教育,對「止於至善」的體會與理解,恐怕才是最為信實的。原文是藉助闡發對《詩經》中的詩句的理解展開的:

  • 《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詩》云:「緡蠻黃鳥,於丘隅。」 子曰:「於,知其所,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為人君,於仁;為人臣,於敬;為人子,於孝;為人父,於慈;與國人交,於信。
  •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上述四節的後兩節以「周文王」為例,描述了一種「臻於至善」的人格形象,簡要概括其修身正心的過程類似「攻玉」,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

上述四節的前兩節指出,「邦畿」再大,本質是人民棲息之地(「所止」),有如「黃鳥」之棲息於「丘隅」。正因如此,人都應有可追求的棲息之地,良治的「邦畿」是物質上的,而「至善」也是「所止」,不過是精神上的。周文王將其「止」,落在做事情上的「緝、熙、敬」(恆心、安和、恭敬)的這三種德性上,從而形成「穆穆」的風格。這即所謂「穆穆文王,於緝熙敬!」這裡的「於」就是「在」,「於緝熙敬止」即「在緝、熙、敬上安止」。曾子又繼續解釋道,為人君者,應當追求仁;為人臣者,應當追求忠敬;為人子者,應當追求孝順;為人父者,應當追求慈愛;與城邦社會中人交往,應當追求誠信。

「止」其實是指「立志」,「止於至善」即「以至善為目標」

我們由此可見,「止於至善」的準確理解,應當是說以「至善」境界為目標、為標準、為尺度,通俗地講這就是所謂的「立志」,但是立下的是遠大的志向。由於志向夠偉大,於是就自然會成為「大人」,而不是「小人」,所以這是成大人之學的「大學」。

只有這樣理解「止於至善」,將「止」理解為「立志」或「立目標」,我們才容易明了下文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的含義。

《大學》的「止於至善」怎麼理解?「立志向善」而已!

所謂「知止而後有定」,意思是我們只有確實認識到我們所應追求的目標,我們的內心才會趨向安定。假如我們將「止」理解為鄭玄、孔穎達諸人所以為的「自處、處於」,貌似也算不上錯誤,但是總覺得有一種隔着一層紗般的糊塗在。

另外「至善」中也不可簡單解釋為「完美境界」,因為「至」也是一個動詞,「至善」的本義應當解釋為「通往善」、「向善」,所以「止於至善」應解釋為「以向善為目標」才對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22213.html

(0)
打賞 微信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支付寶掃一掃
投稿專員的頭像投稿專員
上一篇 2025-01-12 12:24
下一篇 2025-01-12 12:24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後才能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