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網上流傳着所謂「重慶紅衣男孩事件」,具體的細節過於恐怖,為了不嚇壞某些寶寶,我就不在這裡詳談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當時,各種關於民間邪術的傳說被傳得沸沸揚揚。
有說是茅山煉屍術的,有說是攝魂術的。
還有說是被抓去做「樟柳神」的,就是從孩童或者胎兒身上汲取生氣,以增強自己氣運。

要說今天的社會,已經是文化昌明,但人們對這類邪術的興趣仍然非常濃厚,而且我們越是迴避這類問題,這類問題就變得越神秘,越有吸引力。
或許正如羅素所說:「迴避絕對自然的東西就意味着加強,而且是以最病態的形式加強它的興趣。」
與其這樣,還不如就讓我們大大方方地來談一談「怪力亂神」!
通天河裡唐僧丟的經——南洋降頭術?
除了因殭屍片大火而廣為人知的「茅山術」,最為人們熟知的莫過於「南洋降頭術」了。

流傳於南洋一帶的降頭術,家傳戶曉,不論男女老少、富貴貧弱,都深信其術其事。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坎坷,如孩子啼笑反常,夫婦口角反目,丈夫別戀,家庭骨肉不睦,老幼奇異病痛,精神病狂,財運停滯,事業不振等,都能與降頭扯上關係,然後求降頭師作法醫治。
南洋的降頭術,據民間傳說,是從印度教傳來的,唐朝三藏法師到印度拜佛求經,回國時,路過安南境內的通天河,即流入暹邏的湄公河上游。
烏龜精化船渡至一半,突然潛入河底,想害死唐僧,後來唐僧雖不死,但所求的經書都沉入河底,幸得徒弟入水撈起。

至於一同落入河裡的經書,僅取回一部份大乘的「經」,另一部份小乘的「讖」,被水流沖入暹邏,被當地人獻給了他們的統治者,聽說這部「讖」,就是現在的降頭術。
另一說法,這部「讖」的正本,流入雲南道教的道士手中,遂創立一派「茅山道」,茅山的法術和降頭術因此而來,因為手段比較高強,威力遠勝暹羅,所以有人說,暹邏的降頭術,是從中國的雲南傳來的。
「降頭術」有的寫作「貢頭術」,這是譯音而來,亦有稱它為「狂頭術」,這是譯意而來的。那麼,「降頭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據說,當降頭師修鍊到「降頭術」的最高級——飛頭降時,他(她)會將自己的頭連腸帶肚,一齊脫離腹腔,騰空而出,其飛如疾矢,咻咻風聲過處,便是降頭師的夜遊魂。

所謂「貢頭」、「狂頭」、「降頭」等叫法,大概就與此有關。
然而,前面提到的關於降頭術起源的兩種說法都不盡可信。
通天河的故事出自《西遊記》,並不是真實的歷史,通天河到底是哪條河也沒人說得清,最重要的是,三藏法師取的真經是佛教大乘真經,不是什麼印度教的經,更沒有經和讖之分。
另外,茅山術不起源於雲南,而是起源於江蘇,降頭術與茅山術也沒什麼明顯聯繫。至於關於降頭術的種種「神跡」,恐怕也是後人附會的多!
巫蠱之禍——古代的魘鎮術
與南洋降頭術類似的還有「魘鎮術」,又稱「厭勝之術」,這有點像西方文化中的「詛咒」。意思為「以詛咒厭伏其人」,就是讓巫師祠祭或以木偶人埋於地下,寫上想要詛咒人的名字,詛咒所怨者,被詛咒者即有災難。

這是一種流傳已久的巫術行為,無論是宮廷或是民間,都有人利用它來害人,在古代曾經十分流行,就比如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禍」。
十幾年前,熱播的電視劇《烏龍闖情關》,講述了劉病已當上皇帝的歷程,就以「巫蠱之禍」為歷史背景。
當時的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為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通姦,公孫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武帝寵臣江充奉命查巫蠱案,用酷刑和栽贓迫使人認罪,大臣百姓驚恐之下胡亂指認他人犯罪,數萬人因此而死。
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遂趁機陷害太子,並與案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四人誣陷太子,太子恐懼,起兵誅殺江充,後遭武帝鎮壓兵敗,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相繼自殺。

劉病已正是劉據的孫子。
從此,這種類似的事件,經常發生於皇宮之中。
曹丕病重的時候,就有人謊稱說從甄皇后的屋子中找到了用以詛咒曹丕的人偶,導致了甄皇后被廢。
唐高宗時期,因武則天寵遇日厚,當時的皇后——王皇后惶恐不安,秘密與其母柳氏求巫祝以「厭勝之術」詛咒武則天,事發王皇后被廢。

不難看出,古人對於「魘鎮術」有多迷信。
其實將寫有「厭勝」「詛咒」之人的生辰八字的字條貼在一個人形上,便認為此物具有那人的一部分靈魂,這是古人對「文字」的崇拜;對貼着寫有某人生辰八字字條的人形木雕進行詛咒,這是古人對「語言」的崇拜,這大概是主張「萬物有靈」的「泛靈論」的遺存。
究竟有沒有用?
如果有用,劉據還會被漢武帝殺死嗎?歷史上的「巫蠱」事件,往往是政治鬥爭的借口罷了。況且,不說宮廷,就拿民間來說,同名同姓還相同八字的人並不少,你怎麼敢保證對象正確?

至於口頭詛咒,那就更蒼白了,秦檜殺掉岳飛,幾乎是全天下人的公敵了,人家照樣善終,你找誰說理去?
扶乩術催生的《蘭亭序》?
除了用來害人的「魘鎮術」,用來預測的「扶乩術」在古代也十分流行。有人認為,扶乩是一種人神交接的方式,有點像東北薩滿教的「請神」。
東晉的時候貴族中間流行「五斗米教」,王羲之就是其中信徒之一。他寫《蘭亭序》,乃寫於微醉之時,酒醒之後再看,認為自己再也寫不出這麼好的字。
這放在如今可以理解,「不瘋魔不成活」,文學、書法、繪畫這類都需要靈感,靈感需要情緒達到一種極限,而酒恰好就是這種催化劑。
但當時的人不這樣想,結合王羲之修道的行為,人們認為王羲之是達到了「人神交接」。有神的幫助才寫出了千古流傳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王羲之就是「書聖」,古今行書無出其右了,那麼,與他交接的「神」是誰呢?我似乎從沒聽說過一個寫字比王羲之還好的「神」。
真實社會中,真的「扶乩術」少,假的反而比比皆是。
紫微斗數泰斗王亭之先生說過,他見到一個自稱會「扶乩術」的人,還是個畫家,說是被呂洞賓附體,拿着筆揮灑如意,不一會,就畫成一幅葫蘆畫,畫得還真的不壞。
只是王亭之卻有一個疑問,呂洞賓是唐代人,那時的人,只識畫工筆畫,而如今那幅葫蘆,卻是大寫意的風格,是則莫非呂洞賓後來又拜吳昌碩為師,學寫意筆耶?仙人好學如此,王亭之不勝惶恐。
該怎樣面對術法
由此可見,各種民間術法,早期多半是原始部落巫術的殘留,或者宗教儀式的變體、對自然現象的模仿。

比如「招魂」(《楚辭》里即有《招魂》),早期的招魂儀式只是為了叫那些客死他鄉的亡魂能夠回到故鄉,到了後來,人們的想像力越來越豐富,將簡單的儀式變的複雜,又賦予各種玄幻的意義,使得招魂的儀式變得越來越具有迷信色彩。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術法呢?
傳聞在牧野之戰前夕,突然大風吹斷了旗杆,占卜結果為大凶,周營的指揮官們嚇得面如土色,持重的周公旦主張撤兵。
但姜子牙卻說:「枯草朽骨,安可知乎?」又用他的寬大袖袍把占卜的枯草朽骨掃到地上,斷然對姬發說:「請您立即持鉞(yuè)誓師,周邦成敗,在此一舉,不可遲疑!」姬發聽了他的話,終於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

看來,事在人為,別人眼裡,占卜的蓍草和烏龜殼,是聯接人與神的橋樑,是非常神聖的靈物,可是姜子牙眼裡,不過是枯草朽骨。可見他內心裏具有極為自信,不信鬼神,不信靈異,看事看物大大高出同時代人,人家不成功才怪。
所以,術法雖然存在於生活中,但不代表就有作用,姜子牙的例子告訴我們,遇到人生的抉擇關口,還是靠自己努力實在!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21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