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舉世知名的品牌,柯達曾是世界第一批500強公司,自1955年至2000年,一直位列世界500強之內。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2012年柯達宣布破產,那個曾無處不在的柯達終於走向了沉寂,給世人留下無限唏噓。
柯達的誕生
說到柯達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創始人喬治·伊士曼。這位創造國際品牌的成功人士出生於1854年,14歲那一年,父親去世,年幼的伊士曼不得不出來工作補貼家用。起初在一家保險公司當雜役,每星期的薪水只有3美元,一年後他轉到另一家保險公司工作,他運用自已的小聰明,為顧客填寫一些保單表格,薪水也因此多了兩美元。年輕的伊士曼求知慾很強,他利用晚上時間去上夜校學會計。5年後,他轉行到曼徹斯特儲蓄銀行當名書記,他的薪水也增加至當初的3倍。

伊士曼24歲時,準備到聖多明哥去旅行,他的朋友建議他以攝影的方式把他的旅程記錄下來伊士曼於是做了充足的準備。彼時的攝影器材非常笨重,攝影機的體積有旅行箱那麼笨重,拍攝時還要自備帳篷、化學藥水和玻璃底片等等。
就在這時,他忽然對攝影着了迷,他取消了旅行,專心地玩起相機來。當時的攝影程序非常複雜,伊士曼卻願意付出每堂課5美元的代價去學習。這之後,他白天在銀行工作,晚上就在廚房裡做攝影實驗。3年後,伊士曼終於研製出了乾片菲林,並將它賣給其他攝影師。

1880年,伊士曼買了一套價值125美元的機器設備,租下了一層辦公大樓,開始了創業之路。8年之後,「柯達」這兩個字正式註冊為商標,這個商標名字的由來,其中有一段故事。伊士曼喜歡「K」這個字,他認為這個字是幸運的符號,在世界各國文字中無論怎樣翻譯,都會有同樣的發音,方便人們記憶。
在一番拼湊組合以後, Kodak這個字出現了,這個字以音取勝,它本身其實沒有任何意義。但是隨着柯達在世界膠片市場攻城略地,它成了膠捲的代名詞。
巔峰期的柯達
1888年,柯達公司發明了史上第一台小型相機,從此改變了攝影的方式。在整個20世紀,柯達公司執世界攝影器材與膠捲市場牛耳,儘管挑戰者眾多,但是無一勝出。巔峰時期的柯達有多強大?下面這一組數據告訴你答案!

1900年,柯達推出一款名為「布朗尼」的簡易小型照相機,售價不到1美元,標誌着個人攝影時代的到來,這亦是柯達公司騰飛的起點。到1930年時,柯達已佔據世界攝影器材市場75%的份額,獨攬9成的利潤,比當今智能手機時代的蘋果還要風光。
此後的大半個世紀,柯達先後推出了拍立得相機、超小型匣式相機,無一不是暢銷世界的產品。1975年,柯達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數碼相機。但是讓柯達沒有想到的是,數碼相機居然在30多年後成了埋葬柯達帝國的墳墓,這裡暫且不表,後面會提到。

上世紀50-90年代堪稱是柯達最為輝煌耀眼的時代,1968年,該公司名列美國500大公司的第28名,營業額26.4億美元。如以利潤來說,它在美國500個大公司中排列第9名。到1981年,柯達公司的銷售額衝破100億美元,年利潤額比汽車巨頭福特公司還要高,風頭一時無二。
1999年柯達全年銷售額為141 億美元,市值在300億美元,全球擁有超過十四萬名員工,擁有1萬項專利技術,這也是柯達最後的榮光了!

柯達衰落之路
千禧年後,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全球數碼市場快速發展,膠捲的需求開始萎縮下降。而柯達昔日的對手索尼、佳能、尼康等相繼進入數碼相機領域,形成了先發之勢。柯達在面臨轉折的關頭,依然固守膠捲業務,不去發展數字業務,就此錯過轉型的最佳時機。
只用了不到3年的時間,柯達的銷售額就從140億美元跌落到42億美元,不得不宣布放棄膠捲業務,進軍數碼領域。但是直到2009年,柯達才正式停止膠捲生產。

自2004年以來,柯達幾乎每年都在虧損,數碼業務轉型並不成功,哈佛商學院曾在一份案例中測算,柯達每賣一台數碼相機就會要損60美元,由此不得不出售大量資產。
柯達先是出售了數碼相機業務,之後又以25億多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其支柱業務——醫療成像。到2012年,柯達終於堅持不下去了,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此時,柯達的資產只剩下51億美元,而負債卻高達68億美元。截止到2019年7月份之前,柯達的市值僅為1億美元,同巔峰時期的300億美元相比,跌去了99.6%。

轉型期的柯達
自申請破產保護、重新上市後,柯達開始了自己的跨界轉型之路,先後進軍打印機、商業影像、服裝、數字貨幣等行業,甚至還在2016年推出了自己的手機,不過反響一般。2019年柯達全年營收為12.42億美元,利潤額為1.16億美元,早已不復昔日風光。

今年7月底,一則柯達公司獲得美國政府7.65億美元的貸款用於抗瘧疾葯「羥氯喹」的仿製生產,將柯達公司送上了熱搜,股價飆漲,兩天之內暴漲了11.5倍,市值一度達到14.5億美元。柯達公司執行官對外表示,柯達正在進行業務轉型,未來藥品原料生產將佔到其業務的30%至40%。
從膠捲之王到藥物生產商,柯達的變身轉型讓人目瞪口呆。柯達的衰敗一如十年前的諾基亞,雖然在2004年就開發了一種帶有觸摸屏和上網功能的智能手機原型機。但是管理層認為難以承擔產品失敗的風險,拒絕了該產品。最終敗給橫空出世的蘋果與安卓手機,走向沒落!

技術的發展猶如高速行駛的快車,跟不上潮流者終將會被擠下來。當我們回望柯達黯然消沉的背影時,仍不免一聲長嘆!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2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