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烘焙行業流傳這麼一句話,”六虧三平一盈利”,也就是說十家店六家虧損,三家持平,只有一家盈利。這就是目前國內烘焙店所面臨的尷尬狀況。

如果我們有機會接觸那些經營烘焙店的老闆,或者從事烘焙行業管理的人員,從他們的聊天中就能發現變化。往前5年他們聊得最多的是如何出好產品、新產品讓同行羨慕、讓顧客流量增大;而今天他們聊得最多只是如何更好地持續化經營,如何活下去。
市場在不停地增大,然後又不停地壓縮,前幾天和幾個在國外一起學烘焙,並且已經開店或者從事烘焙行業管理的朋友聊了烘焙的問題,梳理一下目前想開烘焙店所面臨的問題。(只代表自己的言論,只供參考,歡迎討論)。
行業品牌化、連鎖化

目前我們國內開蛋糕店、麵包店的烘焙從業者數量還不少,然而”散戶”居多,形成品牌的很少,全國聞名的品牌更少,偶爾一兩個品牌可能都是從國外或者港澳台過來的,比如85度C、金利來、美心、皇后等等,如果不是同業者,能說得上一兩個烘焙品牌的人一隻手就數得過來,相反的是我們的消費者大部分對於烘焙產品的需求,也並沒有特別的品牌認知度。
小店多,當然小店有小店的好處,以廣州為例,無論是市中心,還是城中村,您總能找到幾家烘焙店。不得不提的是有的城中村的小店,環境不怎麼樣,產品也不多,然而顧客還不少,就一個10幾20平米的店居然能養活一家4口人。這種情況表明區域性的烘焙文化比較成熟,這是一種行業認知的體現。
但是由於缺乏品牌意識和連鎖經驗,這些小店的盈利能力會被限制在相對的場所之內,承擔風險的能力就不夠,往長遠的方向談,這種是市場上角色的偏位,讓市場的潛力難以激發
所以如果想進入烘焙的行業,從長遠的角度看,我們必須像飲品市場學習,目前國內的飲品市場可以說是一個有力的表率,這幾年出了無數的品牌,比如喜茶、茶顏悅色等。
複合式經營是未來的一個趨勢

一提到馬雲,我不知道大家能想到什麼詞,而我只要提到他,就會想到這兩年比較流行的一個詞:”跨界”。
“跨界”這個詞已經不是新鮮的詞了,然而對於現在想進入烘焙行業的我們來說,還得從頭學習這個詞。
要搞清楚跨界,就不得不提咖啡。我們都知道咖啡在國內算是比較冷門的行業,特別是這兩年奶茶、水果茶這些產品流行起來後更是攔腰一刀,然而不管怎麼說,咖啡行業是玩跨界玩得最好的,比如”咖啡館和健身房結合,提出不喝咖啡哪有力氣減肥”,更厲害的還有一種”咖啡館+洗衣店”的結合,美其名曰叫”開開心心做家務”。
和咖啡行業相比,我們的烘焙業怎麼樣呢,我見得最多的就是和飲品店結合,其它的不知道大家見過沒有。所以現在想進入烘焙行業,不得不注意複合式經營,對顧客來說,滿足他們綜合的需求甚至潛在需求可能會是將來取得市場的關鍵。
入行高投入,風險大

對於進入烘焙行業來說,本身就是個”坑”,有一句話就”一入烘焙深似海”,設備貴、學習培訓貴、材料貴等等。
我們把設備、材料拋開不談,相信那怕就是開一個20平米的小店,除了夫妻店外,一個人應該是無法完成,必須從外面請人。然而對於招的烘焙師來說,對產品的製作技藝相比,可能服務意識更重要。
會做產品的不懂服務、不懂管理,懂服務、懂管理又不會做產品,這可能是我們國內烘焙從業者的通病。物料控制、顧客服務、銷售策略等剛開始可能不覺得,後面恐怕是會讓自己懷疑人生,這個是一個開店的朋友發自內心的寫照。
所以在開店前,要搞清楚您會產品,還是懂服務、管理,懂銷售,還是都能行,否則就得做好長期的打算了。
產品、服務定製化

讓烘焙師從後廚走向前廳,也許這是一個新的創意。現在顧客要求越來越多,如果只是按以前產品標準化的服務已經是難以讓他們滿意了,增加烘焙師與顧客的交流互動,提供個性化的定製服務成了一些顧客的渴望,就像飲品店,一般都會問糖要低糖、中糖、高糖一樣。當然顧客的個性化需求是無法量化完成的,這種操作可能比較困難,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最終的服務與結果恐怕是落在了烘焙師和消費者的身上。
產品做得禮品化

產品做得禮品化什麼意思?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現在我們節假日越來越多,如果說根據節假日推出相應的產品,那麼會不會顧客的體驗會進一步提高呢?
說到這一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星巴克”每年中秋都在提供定製”月餅”服務 ,這是前面所說的跨界的另一種玩法,而且增加了定製產品的禮品化,這其中”禮品化”是關鍵。
我們這裡不和”星巴克”比,因為暫時不可能有它的品牌優勢,但是提高附加值的模式還是可以複製過來用的,關鍵在於,我們需要給消費者一個選擇我們產品的理由,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這個理由其實比較容易找,就是滿足他們回家串門、走親訪友,用我們的產品作為禮品能給他們帶來”面子”與”談資”。
原創文章,作者:投稿專員,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506064.com/zh-hk/n/319996.html